EN| PT

林逸欣

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文字工作者,旅居英倫地區。曾參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展覽籌辦。亦擔任倫敦佳士得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課程講師,並為數家華文藝術雜誌之海外特約撰述。


藝術展會的多種可能:來自倫敦的數則案例

2015年10月 | 第十期

06_林逸欣_01.jpg


今年盛夏時節的倫敦藝術展會,可說是高潮迭起魅力四射。從歷史悠久的Olympia International Art & Antiques Fair開幕,到年輕活躍的Masterpiece London登場,至市中心Mayfair與St. James’s百家藝廊和古董商的聯合展銷,這一連串熱鬧的商業活動,不僅吸引各地的藝文人士前來參與,更積極活絡著市場業界的經濟景氣。顯示出倫敦這個古老都會,亟欲維持它現今全球藝術中心的雄心壯志。


老字號‧擄獲人心


身為老牌藝博會的Olympia International Art & Antiques Fair,即使面對強勢崛起的新進組織,仍然不改其紳士態度,從容地迎接顧客。今年參與展會的業者共達160家,銷售項目包括珠寶、骨董、繪畫、傢俱和裝飾品,物件年代橫跨從上古至當代。但整場引人注目的還是售價平實的近現代作品,能讓中產階級買家負擔得起。此外這次主辦單位為了擴大舊客源與提供新選擇,還與出版刊物《HALI》密切合作,引進多家亞洲地毯店家,為展會增添濃郁東方品味。


新品牌‧強力推銷


儘管展會成立才短短六年時光,但Masterpiece London已成功打入西方藝術的高端市場,頓時成為倫敦眾多藝博會中的耀眼明星。主打「Art│Antiques│Design」的宣傳口號,強調跨收藏(Crossing Collection)的主辦單位,一直採取多元營運理念來推廣展會。因此觀眾可在展場內見識到亞非地區的出土文物、西方藝術史中老大師(Old Masters)的經典創作、當代前衛雕塑與裝飾傢俱,以及頂級珠寶、轎車和遊艇。以打破大眾對於藝術古董的傳統收藏概念,該組織試圖創造出如高端百貨公司的營運模式,讓顧客能夠享受一次到位的購買服務。


商務聯合戰術


倫敦市中心的Mayfair與St. James’s,百年來都是博物館、藝廊、古董商和拍賣行的聚匯之處,因而發展出一個獨特的藝文特區。為了拓展市場促進消費,從去年開始由該區百年老店的旅館業者Brown’s Hotel,號召鄰近區域的精品商家,共同發起Brown’s London Art Weekend活動。在一個週末期間,透過百家店面的同時對外營業,希望吸引更多顧客上門。尤其正值倫敦的拍賣旺季,加上暑期遊客人數達到顛峰,此舉無非帶來更多人潮與經濟效益。


與Brown’s London Art Weekend同時進行的還有London Art Week,這場藝術活動為期一周,共有超過40間藝廊和三家拍賣行參加。London Art Week於2013年所發起,前身為Master Drawings & Sculpture Week和Master Paintings Week。當時為了節省人力資金與整合市場資源,各主事團體因而合併共創London Art Week。今年更接受地方政府的官方補貼和地產商的私人資助,期待能夠打響名號,以創造豐碩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從上述看來,倫敦藝術展會模式可說是呈現出多元風貌。無論是號召平價銷售或是訴求高端市場,皆針對社會中的不同消費群體。另外結合街區特色與商家經營的行銷方針,也不啻為絕佳創意手法。近年來在澳門本地,已出現數個藝術博覽展會,也逐漸在亞洲市場中嶄露名聲。但如何利用現有藝文資本,進而創造商務利益,甚至形塑出獨特品味的「澳門模式」,這幾則英倫案例,或許值得大夥引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