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現於香港從事傳媒工作,著有《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一書。


書中自有文創路?——關於做讀書雜誌的二三事(下)

2015年12月 | 第十二期

03_蕭家怡_01.jpg


說完自己、讀者,該是時候把眼光拉闊,談談讀書雜誌與一個城市的關係,特別是,與文創的關係。之所以會挑選文創作為連結城市與讀書雜誌的媒介,主要是因為各種相關的迷思:我們不會否認一座城市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同時,讀書雜誌也一定會跟文化扯上關係,但以上這些究竟能夠如何體現?我認為,透過觀察這城市裡的文創,就能找到答案。


文創之於一座城市,有如這城市內文化狀況的顯影劑,既顯示出這城裡的文化生態,亦反映出這座城市裡的人對文化之想像——對自身本土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程度——所以,文化土壤中的養分多少,某程度上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文創產業能走多遠。至於要如何開墾出一片適合文創產業發展的文化土壤,則需先弄清文創的本質。


每當想起文創,我們腦海裡浮現的會是電影、戲劇、電視、音樂、繪畫、設計、時裝等,面相萬千,但究其根本,我認為維基百科所下的定義也有參考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為結合了文化及創意的產業。」也就是說,所謂文創,說穿了就是文化和創意,而這兩大元素的特點,在於它們需要吸收、沉澱和轉化,當中最為重要的,是吸收的過程。


誠然,有關「吸收」,不論方法或來源都不少,但閱讀過程中所為我們累積種種關於想像、觀察、批判和思考的能力,令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地域的阻隔,站在聖賢先哲的肩膊上繼續遠眺,必然是眾多路線中一條省時省力的捷徑。這大概亦是一本讀書雜誌與城市,與文創相遇的時刻。


假如以上的推論都沒有出錯的話,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就是最實在,也是最殘酷的問題︰究竟一本讀書雜誌在推廣閱讀的層面可以有多大的影響力,能成功引領讀者前往書海中練就一身好武功,再在文創的世界展現絕活呢?特別是在今天人人都在一窩蜂地去「搞」文創,但閱讀氛圍卻一日比一日薄弱的時刻,這問題尤其有它的迫切性。而作為一個讀書雜誌編輯,我不會自賣自誇,迷信讀書雜誌是推廣閱讀的重要推手、讀書雜誌是一個城市的閱讀指標等等;我只知道,要讀完一本讀書雜誌所需要投資的時間和心力,遠比讀完一本書為低,同時,一本讀書雜誌中能載有的資訊豐富度,也理應比一本書為高,果真如此,我們不妨將讀書雜誌理解成游泳池中的淺水區,能讓人在其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泳式和節奏,熟習以後,就能在更廣闊的水域中暢泳,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沒有「過塘」,起碼會有了游泳的習慣,也懂得在水中自在的活動。


一座城市沒有文化,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裡面的人會否輕視文化;同樣,一座城市裡的人可以不閱讀,但卻不可以輕易否定書本的力量。只有理解到文化需要循環不息的呼吸,這城市的文化與創意才能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不斷成長;這城市的文創才能抓住根基,不會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