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逸欣

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文字工作者,旅居英倫地區。曾參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展覽籌辦。亦擔任倫敦佳士得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課程講師,並為數家華文藝術雜誌之海外特約撰述。


離開或留下?從藝文圈迴響看英國與歐盟的未來式

2016年06月 | 第十五期

2016年6月23日英國政府將舉行全面公投,決定是否與歐盟分手出走或是繼續為伍。儘管現在英國當局傾向留在歐盟,但是最近歐洲地區的難民浪潮與恐攻事件,也著實讓英國民眾開始產生質疑,真的有必要越過海峽去參與混沌不明的歐洲局勢嗎?其實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無論從政治、經濟或社會角度來看,都不是一個容易解答的論題。但若以近來英倫文博界的機構活動與團體宣示為指標,可約略理解兩地的往來牽連似乎短期之內難以切割,值得持續關注追蹤。


V&A歐洲展廳開幕


屬於倫敦巨擘文博單位之一的V&A,自去年底的歐洲展館隆重開幕後,便引發各界熱切討論。該館成立耗時數年所費不貲,展品聚焦1600年至1815年間的藝術設計與古蹟文物,數量高達1,100件。其中作品種類包括陶瓷、玻璃、傢俱、金工、繪畫、雕塑、織品與書籍等,具體呈現當時歐洲皇室貴族與平民百姓的流風百態。除此之外整間展館的陳列敘述模式,並非是以自然地理或是君主政權為區別,而是採用主題形式,例如首間展廳便著重奢侈與權力的互動交織。其他諸如城市和商業、珍寶奇室、法國的興起以及歐洲與世界等等,都是館內的主要展示內容。


沒多久館方也召開一場國際圓桌座談會,並以「危機即轉機?」(Crisis as Opportunity?)為題,邀請英國與歐洲數間重要藝文單位的主管參與討論。雖然會中主講人各自陳述理念,台下觀眾也踴躍發言表達己見,但最終大家的基本共識還是認為:儘管各國的政治管理現狀分屬不同,但大夥仍分享類似的生活背景與文化思潮。透過這座嶄新展館的建設成立,館方期待民眾能從探索藝文作品當中,去熟悉往昔歐洲諸國自身的歷史臍帶和社會滋養,其實是彼此緊密相連的。唯有認識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以至於想像未來。或許眾人所面對的當前危機,亦是改變將來發展的關鍵時刻。


文博界的積極呼籲


今年二月底全英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的政策委員Alistair Brown,對外表示如果英國離開歐盟的話,將會對各級藝廊和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展覽計劃與資金募款等項目,產生嚴重的衝擊影響,無疑對現在英國文博界的寒冬狀況雪上加霜。也就是說,以實際營運方面而言,英國藝文單位現有很多的財務贊助都是來自歐盟的機關團體,一旦切離這段友好關係,英國的財政狀況是否能夠取替並維持下去?另外就意識形態而論,離開歐盟後的英國藝文圈,該如何去闡釋過去、現在與未來兩者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相關論述?這些脫歐後所立即產生的棘手問題,實有必要及早地提出討論。


任職於諾丁漢城市博物館藝廊(Nottingham City Museums and Galleries)的Simon Brown也挺身呼籲指出,希望英國民眾透過這次公投機會,能夠向世界宣示自己具有一個全球性的展望眼光與開闊心胸,而非是個短視近利的孤立狹隘者。並且他也向自身業界的同僚喊話,期冀文博圈能振臂一呼成為領頭羊,為英歐之間搭起堅固的文化橋樑。據悉位於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人民歷史博物館(People's History Museum),也計劃在公投期間舉辦相關展覽,以具體行動來回應這次全國民眾投票的過程結果。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何去何從?且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