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澳門崗頂的「黑山學院」
——私記憶、藝術文獻與澳門現當代藝術現場(二)

2021年08月 | 第四十五期

美國有一所傳奇的學校,名為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1933-1957),以藝術為立校之本。學校不收學費,不設必修,沒有考試甚至無固定的畢業時間;但師生們會一同制定學習計劃,耕作煮食,做着各種藝術、教育和生活實驗。這所學校只有24年歷史,卻走出了諸如羅伯特.勞森伯格、約翰.凱吉、摩斯.康寧漢等20世紀重要藝術家、音樂家和舞蹈家,讓人津津樂道。


說起來澳門歷史上亦有一所頗具實驗性的學院,雖只設夜間課程,但老師當中既有歐洲藝術學院的大師,亦有本地和鄰近地區如香港、內地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求學者中有青少年,也有上班族。師生們一起研習、創作和實驗。雖只運作了四年,但此後20至30年間,澳門現當代藝壇上出現的名字,許多都與這所學院有關。


這所學院便是澳門理工學院高等藝術學校的前身——澳門視覺藝術學院(1989-1994),是澳門第一所現代藝術學校,由前文化司署開辦,校址位於崗頂夜呣斜巷2號一座四層高的葡式建築內。首任院長為貝澧道先生(Pintor Nuno Barreto, 1941-2009),是來自葡萄牙波爾圖的藝術家和教育家。


林小雯_配圖4.jpeg

1989年澳門視覺藝術學院的課程宣傳品


貝澧道曾為辦學撰文,他不認同富創造性的藝術家一定需要一紙證書或文憑,更相信學院是作為學習和對話的平台,為學生提供場所、設備或鼓勵。他試圖讓學院不僅教授實用的技巧,更要作為澳門藝術創作思潮交流的地方,成為不同文化傳統溝通的場所。正是這一宗旨,讓學院能夠在短短數年間,凝聚和培養了大批澳門藝術行業的有識之士。


貝澧道於2009年辭世,他在澳門留下的藝教遺產,只能待有心人來收集和梳理了,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畫作中,感受他對澳門的一份執着情懷。


學院的第二號人物是時任副院長的藝術家繆鵬飛先生,他曾寫下《澳門現代藝術十五年》一書,限於篇幅,書中只能概括地列舉一些人和事。繆老去年過世後,其學生透過文章追憶舊事,其時教室內外那些藝術實驗與師生情誼才更多地為人所知。


說到那些藝術實驗,據載當年學院內還不時有各種前衛的行為藝術,比如香港「蛙王」郭孟浩到處喝墨、撕紙、嘔吐、扮蛙跳,以舌頭代筆寫字,將學校變成了「垃圾站」。今天澳門任一所院校,估計都拿不出這樣的「手筆」。但正是這些打破常規的實踐,令此後的澳門當代藝壇耳目一新。


今時今日,澳門早已不缺能給藝術家發一紙文憑的藝術學校,但藝術教育機制卻開始有官僚化、產業化的跡象;如何回到藝術教育的核心,是當下藝術教育政策制定者、機構管理者和廣大從業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01.jpg

師生留影,攝於學院四樓西畫教室,來源:當年學員吳方洲


林小雯_配圖2.jpeg

1994年納入澳門理工學院後的教師合影,來源:吳方洲


林小雯_配圖3.jpeg

貝澧道作品Labirinto Junto ao Estuário《江口迷宫》(筆者譯),來源:wwwpoetanarquista.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