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郵差

內地資深樂評人,曾出任內地最為專業的音樂獎項之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評審召集人暨策劃人,同時出任南方音樂盛典、硬地原創音樂榜等多項評審。曾為《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音樂時空》等報刊撰寫樂評專欄,觀點評論獲湖南衛視、新音樂產業觀察、BBC新聞等多個媒體採訪報道轉載。

《聲生不息》背後的粵語歌,是怎麼重新火起來的?

2022年05月 | 第四十八期

上世紀從嶺南地區流傳至大江南北的粵語歌(廣東歌),在新世紀的這20年裡逐漸淪為小眾文化。不過由於互聯網分眾市場的各自蓬勃發酵,粵語歌這有著歷史底蘊基礎的流行文化在內地和港澳,分別在不同的亞文化領域覓到自己的復興方向。


01-聲生不息.JPG

《聲生不息》宣傳照


近年隨著「港風懷舊」復古熱潮先後在流媒體平台與短視頻平台上興起,粵語歌再一次從小眾圈層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先是2020年《處處吻》、《情意結》的舊歌翻紅,再到去年內地音樂人自創的國粵融合新歌盛行——黑龍江大學生王赫野與劉惜君和李克勤分別合作的《大風吹》和《秒針》。正是「懷舊復古」這一價值認同,凝聚了內地的「港樂」亞文化圈層,並成為了《聲生不息》得以在湖南衛視芒果TV這一內地流行文化中心起步的民意基礎。


02-大風吹.jpg

劉惜君與王赫野合作演繹《大風吹》


03-秒針.jpg

王赫野與李克勤合作演繹《秒針》


而在「港樂」大本營香港,則是另一種思路。以2018年ViuTV舉辦首屆《全民造星》為分水嶺,誕生於節目的偶像選秀組合MIRROR,不僅成為了香港乃至粵語地區有史以來最有流量的男子團體,從電視選秀和粉圈文化的外部溢出效應,重塑了整個香港從音樂、娛樂到時尚、消費、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流行文化。


「粉圈」文化所帶來的流量效應與經濟效益,有如80年代「港樂」盛世時代「巨星效應」一般,把眾多年輕群體重新吸納回這個以音樂為核心的娛樂產業裡。而與「粉圈」文化同時並為驅動引擎的,還包括《全民造星》所引發的選秀熱潮,以及從ViuTV延伸至視頻及社交媒體的線上流量。


選秀帶來的「大換血」效果是最為明顯的,包括2021年香港樂壇最令人矚目的三大男新人,除了呂爵安,另外兩位同樣出自《全民造星》,包括被稱為「下一個陳奕迅」的MC張天賦,以及在《聲生不息》首期意外奪得第一的「黑馬」曾比特。


TVB亦仿效《全民造星》推出自己的選秀節目《聲夢傳奇》。首屆冠軍正是出現在這季《聲生不息》的另一新面孔炎明熹。16歲出頭的她,和亞軍姚焯菲成為了2021年香港樂壇的另一波生力軍。


綜上所述,21世紀的粵語樂壇已經開始進入了新一輪偶像換代期。從90後的MIRROR諸子、林家謙、張天賦、曾比特到年齡更小的00後炎明熹、姚焯菲,這一批「港樂」新生代的粵語歌已經呈現出截然不同於以往canton pop的面貌。


雖然內地和港澳由於各自的文化與資訊差異,致令粵語歌在「港樂」和「廣東歌」的樂迷裡分別獨立形成了「懷舊港風」與「流量粉圈」這兩大亞文化圈層。而《聲生不息》這類音樂節目在內地大眾媒體平台的出現,則是一個契機——既令不同圈層的粵語歌迷重新審視粵語歌在他者詮釋下的異文化解讀可能;同時亦能在以老帶新的「紅白歌會」模式下,嘗試推動如曾比特、炎明熹這種當令粵語新人以最快速度為整個大中華流行文化圈之樂迷熟知。


在經歷了2020年底的「樂壇已死」悲歌,2021年新星輩出的反彈,再到2022年重新踏上潮頭,粵語歌最為重要的收穫,是重新找回了自己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裡生存的市場和群眾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