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劇場的未來:科技是一個選擇,但不是唯一

2023年08月 | 第五十三期
文/羅德慧 圖/施援程、受訪者提供

pic link_01_cn.jpgpic link_02_cn.jpg  


pic link_04_cn.jpg


「不是我有沒有得獎意向,而是我想告訴你,我們就在這裡,除了賭場,澳門還在這裡。」事隔四年,澳門劇場界再次有代表參與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在備受注目的劇壇盛事裡,爭取自己的位置,讓本地劇場人的聲音與態度可以在此留下印記。


丁加敏與陳家彥(Kaby),兩位都是從事劇場設計工作,於年初參加了澳門舞台技術管理協會的澳門區PQ作品徵集,成為澳門代表,遠赴布拉格參展。大會的主題「Rare」,既可表達與疫情有關,也希望作品可以對未來的劇場有所展望。二人由此引申到人與人之間在疫情隔離期間,連當面溝通對話都變得稀有的元素,再以疫情衍生出來的「新型度假方式」staycation為發想,最後構思出以澳門常見的花籠材質做成的籠子,表達被困的狀態,同時因著有了AR的協助,即使肉身被困,思想都可以無邊無際。虛擬影像的加入,亦反映了團隊對於真實與虛構的思考。Kaby形容,參展的作品「homestaycation」是一個十分當下的作品,從構思階段到真實呈現,無論是客觀上的疫情狀況、防疫政策至個人心理觀感,都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可能過了這個時間,你再給這個主題,這個作品就完全不一樣。」


03a_edited.jpg

Kaby(左)與丁加敏,想藉著「homestaycation」表達疫情期間人與人真實聯繫的珍貴。(圖/受訪者提供)


作品成為別人認識澳門的橋樑


事隔三年再次外出,與世界各地的劇場人當面交流,看到了別人的優點,也更了解自己。不少觀眾即使聽說過澳門,但只知道賭場,這樣也讓她們更想對外表達自己是誰,也慶幸自己的作品成為別人認識澳門的橋樑。而在觀摩的時候,丁加敏也有了新的領悟,「我覺得以後可以嘗試更多物件、材質的形式去創作,因為在澳門,我很多時候都因為預算、空間,要交給師傅做,但就框死了某些東西,但我看完外面的作品,覺得有時不用想得那麼複雜,技術很簡單就可以做到。」而Kaby就相信今次經驗讓她看見別人如何解讀、詮釋同樣的題目,其實就是看見別人看世界的方式,會成為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我覺得平時的作品就像做一頓飯,這個你做、這個我做,但現在是整個菜單開始,我就要決定怎樣上菜,那樣東西是不同的,我們突然間要做主廚那種感覺,我覺得這個嘗試滿好的。」


科技應用作為一種選擇


三年疫情令全球表演藝術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講求現場的藝術形式沒有了場地,卻用了另一方法留住觀眾。線上劇場的發展,科技的應用,都在這幾年間急速成長,丁加敏認為,採用AR是突破劇場空間的一個方法,令舞台設計變得更靈活,「令劇場的魔法更加魔法」,Kaby就認為,科技的採用是個大趨勢,但它就是一個選擇,不見得有就是最好,只是讓創作手法變多元。今次她們的作品因為預算有限,採用AR的方式未必最完整表達她們最想達到的效果,但也是一種「練手」,練習用何種手法去盡量靠近理想。


對於有意赴外的朋友,她們認為隨時都可以「超前部署」,除了儲好自己的作品,也把自己對城市的觀察與想法仔細記錄下來,慢慢發展。她們都坦言,不用擔心自己會做不來,「因為一定找到人幫你」,也不必太早就「自我閹割」,否決不同的可能性,「因為一定會有人走來告訴你甚麼不行,所以你不用太早就攔阻自己。」


03c.jpg

兩人在今次作品中加為虛擬實境等效果,亦嘗試探問劇場中的真實與虛構。(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