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文創如何扎根──由教育著手

2017年04月 | 第二十期
文/黎祖賢

英國是最早推動創意產業的地區之一。據資料顯示,自1997年英國首次提倡有關概念後,當地創意產業於2014年總值840億英鎊,即每小時生產總值960萬英鎊,佔GDP5.2%。相關行業得以蓬勃發展除了有賴不同的政策扶持,教育亦相當重要。澳門近年加大對文創產業發展的資源投放,推動經濟多元化,但相關的人才從何來?本期「文創焦點」訪問創新中學及澳門理工學院代表剖析澳門文創領域中,非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現況,以及與同點設計的李浩強探討相關出路。

 

base-02.jpg   base-03.jpg


創新中學:從課堂走到課外

 

現時就讀高三的葉嘉鈴曾一度因學業成績不理想休學,在那段迷惘時期,她每天只顧吃喝玩樂,連對繪畫的興趣亦拋諸腦後。但在機緣巧合下,去年轉校至創新中學後,她重拾畫筆,其中兩幅畫作更於去年「6075澳門酒店藝術博覽會」中義賣成功。談及這些轉變,她解釋道:「創新的藝術課程比較多,重燃自己對繪畫的衝勁,覺得自己的創作有人欣賞。」

 

像葉嘉鈴的例子,創新中學學生比比皆是。與傳統中學不一樣,該校以回歸教育為主軸,即為年齡逾16歲的學生提供正規的中學教育,也另設職業中學課程。該校助理校長徐永達表示,為了配合澳門文創產業發展,除了社經組高中課程,創新中學於五年前開辦了藝術組課程,讓學生既能掌握升讀大學的基本知識,也能發展藝術潛能。

 

該校藝術科主任黃德恩介紹,藝術組高中課程的中英數必修科目時數與藝術科目時數的比例為六比四,藝術科主要以陶藝、繪畫、錄像製作、音樂等科目為主,教授學生基本技巧之餘,更著重於藝術的應用層面。「希望學生明白畫一幅畫不只是一幅畫這麼簡單,其實可以衍生出不少周邊產品;拍攝除了滿足基本藝術美感,也可以用於商業用途。」

 

因此,創新中學每年給予學生不少機會,參與校內校外的文藝活動及比賽,包括校內才藝大賽、「校園樂繽紛」、「澳門城市藝穗節」及「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本澳年輕藝術家姚詠森是該校文創藝術科導師之一,連續三年帶領學生參與由政府主辦的「塔石藝墟」。每次藝墟前,她會挑選部分優秀的學生作品作出售,並指出「如果課堂上的作品可以變成生活用品,學生會更用心去創作。」藝墟期間,她要求部分學生在攤位幫手,學習待人接物之道。

 

在課堂上,姚詠森側重啟發學生興趣,「一些技術性的知識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感興趣,他們上課的專注力會因此下降;教他們怎樣去思考反而會令課堂更為有趣生動。」最近她讓學生學習禪繞畫(Zentangle),跟傳統素描相比,禪繞畫更著重於主題創作,適合教授給不同性格的學生。

 

除了大大小小的文藝活動,政府近年特別針對中小學生推行了不少計劃,令學生從小就有機會接觸文創藝術,如「藝術教育雪球計劃」、「藝術節延伸活動走進校園」等,獲本澳多家中小學支持。此外,政府於塔石設立青少年展藝館,提供平台讓他們展現才藝及舉辦各類型展覽會。黃德恩認同相關計劃的理念,表示該校學生曾多次參與展示文創藝術成果的展覽,當中更有公眾要求購買學生的作品,「舉辦展覽會讓整個學習歷程更為完滿,學生對自己的創作有更高的要求,亦明白創作的價值。」

 

與業界人士接觸也能擴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了解文創營運模式。他稱,創新中學每學期皆邀請不少藝術工作者到學校舉行工作坊,以及率團參觀外地的文創藝術機構和企業,如該校計劃今年五月組團前往廣東省石灣考察當地的陶瓷製作過程。

 

在外地考察的過程中,校方及老師亦有得著。徐永達以內地為例子,指出當地教育機構與文創企業合作緊密,一方面企業可投入資源於學校教學,另一方面學校更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這合作模式值得澳門借鑑。「水過鴨背的教育我們最為反對,我們希望學生將來可發揮自己所長並融入社會。」徐永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