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Web3的藝術與世界

2023年07月 | 第五十三期

一直尚未進入NFT領域,連帶像Web3、元宇宙等概念,過去幾年也缺乏動力關注。但隨着數碼藝術的發展,筆者開始對Web3相關的概念和藝術應用萌生興趣;一旦開始,便發現內裡有着相當具顛覆性的世界觀和可能性。

 

全球科技民族誌學者Tricia Wang在給紐約現代美術館製作的播客上曾用比較簡明的概念介紹Web3如何從Web1、Web2發展而來。在Web1時代,人們使用網絡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瀏覽,資訊只是被放置在網絡之上;到了Web2時代,人們可以同時瀏覽和創作這些內容,比如部落格和臉書。而到了Web3時代,人們除了可以在網絡上瀏覽和創作內容,更可進一步「擁有」這些數位內容。

 

數位內容的擁有權為何重要?在Web1和Web2的時代,數位資料被掌控在處於中心的技術提供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手裡,我們放在網絡上的內容,在社交平台、手機軟件上留下的行動軌跡、瀏覽紀錄等等,都不知不覺地被轉化為商業銷售或政府監察的數據。Web3則是基於一種分散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數據儲放在多個網絡節點中,除保障個人私隱不被第三方取得,亦避免了數據被「壟斷」。參與成員更能透過智能合約進行協作,形成跨越時間和地域的新型社區和組織。

 

由於區塊鏈上的資料具有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特性,因此可以為獨一無二、非同質化的內容提供認證,便有了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的應用。NFT可以被用來代表任何數位形式的創意作品,可以是圖片、音檔、影片、甚至是一則社群貼文。過往能輕易複製另存的數位檔案,如今透過NFT便能具備所有權的證明,令其產生識別度和稀缺性。

 

對傳統收藏者來說,NFT這樣的虛擬收藏方式也許仍顯得不可思議。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於NFT缺少物質形式,不是摸得着的藝術。但從資產角度來看,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資產的虛擬性質,不需要拿着真實的貨幣,才可相信我們擁有資產。同理,我們為何需要摸得着的藝術,才能進行藝術收藏?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NFT這項技術帶來最大的福祉,莫過於從技術上令藝術家能從藝術品的二次甚至多次銷售中受惠。因為NFT在銷售時,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形式,讓一定比例的收益自動支付給創作者,不需要繁複的程序;這與傳統藝術市場上,藝術品無論賣出天價,亦與藝術家口袋無關的情況大不相同。

 

NFT2022年的市場崩盤的確令相當多的投資者卻步,但亦有觀點認為這是市場回歸常態前的必經階段。香港作家董啟章今年將文字以NFT形式註冊,還特別撰文力陳NFT如何有助作品傳播、對抗書商與平台對創作者的壓榨。也許正如董氏說,「只有撥開對密碼貨幣和NFT投機炒賣的迷霧,我們才能看到區塊鏈的真正面貌,以及它為我們帶來的可能性。」願泡沫過後,NFT能支持更多具價值的創作的面世和傳播,令我們的網絡世界和文化生活變得更為斑斕。


01.jpg

Barrett Lyon的Opte計劃,圖為1997年的可視化網絡地圖(來源:opte.org/the-internet


02.jpg

2001年的可視化網絡地圖(來源:opte.org/the-internet

03.jpg

2022年的可視化網絡地圖(來源:opte.org/the-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