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殺」是近年在內地大受歡迎的新興遊戲,既瘋魔了數以百萬計的玩家,更生出了過百億人民幣的年度收入,並發展出一連串的產業鏈。根據內地研究機構估算及推測,2022年,劇本殺的市場規模達到二百三十多億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更可上探至接近四百五十億人民幣。
在一波接一波的熱潮之下,劇本殺風潮亦吹到澳門。近一兩年不少新興的劇本殺空間應運而生,亦有沉浸式的劇本殺活動陸續出現,成為不少人與朋友約會或聚頭的另類選擇,更有文創公司舉辦「中國澳門劇本娛樂高峰論壇暨年終盛典」,透過沉浸式劇本殺測本會議及交易,把內地同業的經驗引進澳門,探討如何將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的美食文化等融入到劇本殺中,將這個在年青一輩大受歡迎的遊戲上升至產業層面。到底澳門的玩家如何看待在澳門的這門娛樂?有國企看好行業的前景,認為可藉此在澳門推動文創與旅遊,亦有創作者認為在澳門的發展空間有限,只有北望神州,創出合符當地需要的劇本,方能突圍而出。
澳門劇本殺:玩家的投入與經營者的窘境
「劇本殺」,雖然有個殺氣騰騰的名字,但也預示了這種集體線下遊戲的某種特質,過程中既帶有與其他玩家共同經歷另一種人生的代入感,又有共同破解疑團的愉悅。劇本殺另一個譯名「謀殺之謎」(murder mystery game),是「臨場動態角色扮演遊戲」(Live-action Role Play,簡稱LARP)的一種,參加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投入劇本中的不同角色,共同找出故事中的真兇或解破劇本中的謎團。由於劇本殺多以兇案、懸疑等主題為主,玩家一般至少有四個人共同進行,遊戲時間短則兩小時,有些則動輒玩六、七小時方為完整經歷,更有些已發展至以日計算,可以玩超過48小時。
「劇本殺」起源自歐美地區,2014年韓國綜藝節目以真人騷方式,由參加者通過零碎線索一步步推理、追查真相,掀起風潮,2016年內地有電視平台購入版權製作成中國版,由此在內地捲起一股推理風,並發展出至今方興未艾的劇本殺浪潮,更自電視熒幕跳進現實世界,也從線下共玩發展至線上、線下結合的遊玩方式,並衍生出聯同服裝、場地、與旅遊結合等的生產模式。劇本本身也有不同風格,除了「推理本」之外,尚有「情感本」、「歡樂本」等,讓玩家各取所需。
Cleo是澳門本地的玩家,2022年初因為與朋友一同參加,因而入坑。「第一次玩完之後是驚為天人:嘩!怎麼玩一個遊戲的感受會那麼深?」她所指的驚為天人,是由於每位玩家都不會閱讀到完整的劇本,甚至兇手都是到最後一刻才知道自己是兇手,繼而改變自己的台詞與行動,令她感覺新鮮。她首次參與的是一個懸疑故事,投入程度之高令她下班後連玩六小時都不覺得疲倦,而且正是因為能扮演另一個角色,更令她覺得興奮緊張,可以盡情飾演劇本指派給她的任務。
玩劇本殺另一個與玩其他桌遊不一樣的地方,是同局的人有機會都是自己的朋友。每開一次局需按劇本需要,四至六人一場是基本要求,假如未能自己約到足夠人數開局,就由店家「拼車」,把零散的參加者組成一團開局。對Cleo來說,與陌生人同組的問題不大,倒是故事情節與主持人的技巧是她更看重的。在劇本殺中,主持人對促進氣氛、情節推動都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Cleo就遇過主持人首先「出戲」,或在過程中做漏了某些步驟,令她在玩的過程中屢遭打擾。
劇本殺店家的營運困境
劇本殺在澳門仍屬較為小眾的愛好,有經營者曾在本澳營運有關商店,卻遇到不少阻力。小安在疫情期間經營了一家劇本殺商店,維持了一年。她認為,澳門人普遍的個性都與劇本殺的要求有少許落差,與內地的社交文化不一樣,在更成熟、更穩定的需求形成前,店家的經營成本面臨很大壓力。「本地人的一大特色,是普遍存在『社恐』。劇本殺對玩家人數有嚴格要求,且每個劇本只能玩一次,而本地玩家卻只想跟熟悉的朋友玩,導致極難組局。又因為劇本殺遊戲本身要求大量社交交流,大部分澳門人的保守個性,以及對劇本殺遊戲本身的不了解,令店家必須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維繫玩家之間的社交。」
另一方面,本地人的閱讀與生活習慣,亦是另一個她認為劇本殺未能普及的原因。「劇本殺的劇本一般閱讀量不少,並要求玩家從字裡行間,以及與其他玩家的交流之間,提取大量資訊,作出嚴謹的推理。一般劇本殺遊戲需時四至六小時,而澳門卻較少有人願意付出這些時間去投入遊戲之中,大家寧願煲劇、玩手機、出街食飯。即使有人體驗過,發展成願意玩好幾次的玩家始終比例太少。」
她認為,劇本殺並非只講求推廣的藝術活動,而是實實在在的一門生意,在人力、翻桌率等都有要求,在能夠普及前,人手、租金等高昂的經營成本,已令不少經營者放棄或卻步。
劇本殺的玩家需在投入遊戲前先閱讀劇本,了解自己需扮演的角色,有店家就認為這對不習慣閱讀的澳門玩家而言,是一個門檻。 圖/施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