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隱藏在街角巷弄的色彩
——訪《澳門街頭藝術指南》編者Filipa Simões

2024年12月 | 第五十八期

文/黎祖賢 圖/施援程

在部分人的印象中,塗鴉(graffiti)被視為破壞市容、擾亂秩序的行為,但在設計師Filipa Simões看來,塗鴉不僅是一種街頭藝術形式,更能為城市增添色彩活力,娓娓道來隱藏在街頭角落的故事。

 

吸引拍照打卡以活化社區

 

身兼本地「CURB-建築與城市規劃中心」的共同創辦人及澳門聖若瑟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設計學士課程的主管,Filipa早已關注澳門街頭藝術的演變及其對城市景觀的影響。2023年底,在攝影師David Lopo及本地街頭藝術家等人協助下,她編著及出版《澳門街頭藝術指南》,以照片形式記錄在澳門各處的56件街頭藝術作品。除了詳細記錄藝術家及創作年份外,書中還附有每件作品的具體地址及GPS座標,方便讀者根據內容去探索澳門的不同色彩。「許多人每天都沿着固定的路線出行,而街頭藝術作品能夠吸引他們到一些未曾踏足的城市角落去拍照打卡,所以這種藝術形式能活化被遺忘的社區。」Filipa道。

 

她續指,街頭藝術作品亦能表達不同的文化故事。例如,《指南》封面的作品位於司打口,出自泰國藝術家Alex Face的手筆,描繪了一位雙手合十參拜的人形圖像,與所在地附近的土地公及祭祀活動展開了一場互動對話。

 

此外,該書輯錄的作品主要分佈在司打口、媽閣、中區、北區、氹仔及路環這六大區域。Filipa提到,這些區域的作品風格各異:路環的創作多以當地歷史與風俗為基底,而司打口及內港則匯集了因節慶活動而誕生的各類塗鴉;北區的主題則相對深沉,反映高樓大廈與人口密集的環境,中區的作品則較為細小及散佈在歷史場景中。


02.JPG

Filipa關注街頭藝術作品如何在社區中與居民互動對話


一期一會的創作

 

Filipa出生於里斯本,三十多年前首次踏足澳門。她表示,街頭藝術大約於90年代後期於澳門崛起,到「OUTLOUD 響朵國際街頭藝術節」於2017年首辦後,本地街頭藝術文化的推廣及交流變得更為活躍,更多機構及物業持有人願意以街頭藝術點綴社區空間。「現在年輕人普遍對街頭藝術感興趣,也有助更多人對此藝術持開放的態度。」

    

與其他地方相比,Filipa表示,澳門的街頭藝術規模受到空間的限制。「藝術家更難尋找合適的創作空間,許多情況下,他們需要覆蓋舊有的作品進行創作,這使得澳門的作品具有短暫性,消失的速度比其他地方更快。」實際上,在《指南》中收錄的56件作品中,有部分已從這座城市中消失。

 

然而,隨着本地街頭藝術家前往外地創作和學習,以及透過響朵等活動吸引外地藝術家來澳交流,她認為此藝術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街頭藝術是非常強大的敘事工具,以不同形式傳達一個地方的本質,不僅可以吸引居民,還能吸引尋求文化體驗的旅客。」


03.JPG

Filipa指出本地街頭藝術有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