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沙漏愛情》的啟示

2015年10月 | 第十期

文/陳立行

《沙漏愛情》的澳門情懷打動了不少本澳和內地的觀眾,作為新進電影導演,陳雅莉是如何踏上商業電影之路?今期文創人對談,她為你一一娓娓道來。


李:文化評論人李展鵬   陳:電影導演陳雅莉


李:現在你已和北京的電影公司簽約,朝商業電影方向發展,你是在甚麼機緣之下進入這個產業?


陳:大學期間,我曾做過有關電影、新聞記者的實習,當2012年畢業那年,我便思考畢業後是否要從事這類工作。我有當一個全職電影人的夢,然而了解過這行業的發展,就知道當一個全職電影人在澳門是不可能的,平時還要接拍廣告、MV來維生。有見及此,我便繼續進修去走這條路,於是報讀了北京人民大學。但原來人民大學是一所著重理論性的學校,並沒有因為到了北京就跟業界的距離拉近,這兩年是我的低潮。正因如此,我得以沉澱,開始創作故事,後來便拿著《沙漏愛情》(下稱《沙》)這故事去找製片人合作,又回澳門寫信向文化局、基金會等申請資金,借錢拍一套商業電影。2014年,文化局舉辦粵港澳電影創作投資交流會,我參與了是次創投會,於是憑藉《港女打功夫》獲得最佳電影計劃獎,因此得到我現在經理人的賞識,並在會談時最終獲得一份商業電影的合同,真正與商業電影這產業接軌。


李:那麼《沙》是種怎樣的合作模式?


陳:它是由內地與澳門公司聯合拍的一部電影,且有一些硬性規定,必須有兩地的工作人員、演員及場景,是合拍片的模式。


李:那《沙》是怎樣打動內地電影公司參與?


陳:我想應該是我很激動地推銷這個故事,去講述澳門的人情味、去或留的問題,而去或留的問題不只是適用於澳門,在二線城市中的人都有共鳴,因為每人都會經歷求婚與結婚的階段,藉由愛情來包裝去或留的問題,是《沙》能夠引人注目之處。而先前在蘭州舉辦金雞百花影展上,《沙》的上映吸引了一批80、90後的觀眾入場,展出期間我聽到有觀眾泣涕,他們即使沒在澳門生活也對《沙》產生共鳴時,我便意識到《沙》應該能在內地回收成本。


李:在電影產業中,所需要是哪一類人?


陳:電影公司在考慮簽一個導演時,所在意的不是他們技術有多高。他們所需要的導演是具想法、組織能力,能夠清晰表達的能力,可充當溝通的角色。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技巧可以培育出來,可以找很好的執行導演、美術、攝影來協助導演完成,但如果導演自身沒有書寫故事的能力,他們就等同簽了一個機械人。


李:在創作故事,設計想法上,現今是否還會容易抵觸一些內地文化、電檢制度的禁忌?


陳:其實那個禁忌沒有想像中誇張,反而挺好笑的,如可以抽煙但不能出現點煙的鏡頭、壞人一定要有惡報這些傳統觀念。這些禁忌是因為中國沒有一個電影分級制度,觀眾知識及學歷水平不等,加上中國地方大,必須控制一些事,所以有一條底線限制甚麼是不能拍的。


李:以你現在這種打拼模式,對於有電影夢的年輕人能否作為一個借鏡?


陳:首先他們要沒有家庭負擔,第二就是有準備,多看書、電影、有自己表達的手法,能夠捉緊機會,見到製片人或監製也能隨時說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