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澳門文學節:從「書寫澳門」開始

2015年05月 | 第五期

文/C Wong

不少人感到好奇,澳門是以中文為主要創作的城市,怎麼澳門文學節的主辦單位是一份葡文報紙《句號報》?澳門文學節副總監白艾德回想道:「2011年與文學節總監白嘉度開始構想這個文學節時,我們觀察到不論在中國、葡國或巴西,都沒有一個文學節能為葡文及中文作家及藝術家提供交流平台。」


看中了澳門中葡文化交融的特色,於是在2012年首次舉辦澳門文學節,是全球首個聚集華語與葡語系國家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交流盛會。白艾德表示︰「除了本地作家一直寫澳門相關文學外,其它地區的作家在文學上對澳門的注視度都偏低。我們希望讓外地作家透過這個文學節認識澳門及其文化,從而『書寫澳門』,並留下與澳門有關的文學著作。」


澳門文學節除了傳統的座談會、展覽和讀詩會等,還包括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如音樂會、視覺藝術、電影和話劇,一方面讓文學走出嚴肅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為文學節增添「節慶」氣氛。本屆嘉賓內地小說家顏歌認為澳門文學節極具開放性,一些節目如搖滾音樂會,以及首次接觸到葡語作家,對她來說都是一種新體驗。


已舉辦了四屆的澳門文學節,相比過往的三屆而言,白艾德總結出以下三點突破和收穫︰「首先,我們與學校和兒童文學作家合作,舉辦『文學節走進校園活動系列』,首次將兒童讀者納入我們的活動當中;其次,這一屆我們獲得很多傳媒支持,尤其是香港傳媒對文學節作出廣泛的報導;第三,以舊法院作為文學節的活動基地,讓更多人『看得見』這個節。」


可是,在澳門這個賭城和旅遊形象過於鮮明的小城辦文學節,相對其它吸引遊客為主的節慶活動,政府對「文學節」的重視度相對低。白艾德表示︰「政府舉辦過或贊助過比文學節的預算更充裕的活動,但其對社會的影響或最後的成果所帶出的意義卻不如文學節般重要。」


2012年,第一屆澳門文學節以《句號報》純私人機構形式舉辦,政府批出的經費只有30萬澳門幣。自第二屆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加入為協辦單位,政府在經費上的支持大幅提高。到今年,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以及社會文化司和旅遊局等單位合共撥出澳門幣145萬,加上其它私人企業的贊助,這一年的經費合共約澳門幣270萬。白艾德透露,比起最初辦文學節時的虧本狀況,這一年已經接近收支平衡了。


這一屆澳門文學節陣容鼎盛,有王安憶、許鞍華、黃碧雲、慕容雪村等知名華語作家和電影人,以及葡語系作家Ondjaki、Francisco José Viegas、Maria do Rosário Pedreira及João Botelho等。可是節目表卻一直偏遲公佈,白艾德解釋︰「文學節的策劃和執行團隊很小,而且大部分都是兼職,加上文學節規模愈來愈大,人力資源的安排有一定難度。而所有宣傳品和印刷品都是三種語言(中、葡、英)俱備,我們也不願放棄其中一種語言,因此,所需的時間也變成了三倍。」他補充,明年的目標希望能在二月初對外公佈嘉賓名單及節目表,讓更多人知道和參與這項每年三月舉辦的文學盛事。


在文學節的嘉賓名單中,澳門本地作家的比例卻偏少。澳門作家林玉鳳表示︰「文學節主辦方每年都積極邀約本地作家參與,可是由於落實的時間太遲,而澳門沒有全職作家,大家都有正職,太短時間的通知,也就減低了本地作家的參與度。另外,本地華語作家與葡語作家之間多少存在溝通上的隔閡,加上作家之間的交流也需要充足的時間提前閱讀對方的作品。再者,外地作家並不容易認識澳門本土作品,尤其是非華語作家不懂中文,而本地中文作品缺乏譯本,難以供外語作家閱讀並與本地作家交流。」


不過,澳門文學節一直不忘推廣「書寫澳門」的宗旨。除了邀請一眾華語及葡語作家以澳門為背景或主題進行文學創作外,也致力透過文學節向外推廣本澳作家及其作品。這一屆,主辦單位便為鄧曉炯的作品《刺客》翻譯成三個語言版本,包括英、葡和簡體中文版。一眾海內外作家所書寫澳門的部分文學作品亦結集成《三規》短篇小說詩文集,包括中、葡、英翻譯本。該書除了在澳門發行,也以電子書形式發行,以便讓外地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澳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