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少鵬

專職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工餘藝術評論。德國埃爾福特大學維利‧勃蘭特公共政策學院碩士,前德國埃爾福特愛樂室內樂團單簧管演奏員。欣賞古典音樂,亦為菜農中學管樂團指揮,透過實踐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雖學無止境,仍喜愛閱讀。


閹割的聲音

2016年04月 | 第十四期

07_張少鵬_01.jpeg

假聲男高音塞巴斯蒂安富尼耶  圖/Jean Matève 


由法國文化協會首次舉辦的澳門聖樂節,去年底於玫瑰堂上演了由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塞巴斯蒂安.富尼耶(Sébastien Fournier)聯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助理指揮、本澳音樂家廖國敏執棒的澳門樂團共同演繹了夏龐蒂埃(M. A. Charpentier)、韓德爾(G. F. Handel)及莫扎特的曲目。在玫瑰堂的音樂演出活動,基於教堂本身的設計(高樓頂,如巨大鞋盒的長方形空間),有利於音色的飽滿,提供一個更豐厚的音響效果。但是,若觀眾坐在較為後方的位置,聲音對觀眾的投射或受影響,使後排觀眾所聆聽的聲音較為模糊。由此,聖若瑟修院的設計相對影響較少。另外,玫瑰堂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為數不少的遊客,很多時候吸引不少獵奇心態的觀眾聆聽音樂會,但是,音樂會的禮儀卻稍為欠奉,比如觀眾在音樂演奏中間離場。而且,由於大會並沒有禁止拍照,基本上無論那一首樂曲,均會有大量的手提電話在觀眾視野中穿插拍照。整個聖堂之中的燈光在音樂會開始了數首曲目時並沒有關閉,幸好大會亦意識到此情況,將觀眾位置的燈光稍為調暗。此舉有助觀眾留意演出,值得一讚。

 

作為首次舉辦的音樂活動,法國文化協會帶來了一位在澳門不常見的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歌唱家。大會新聞稿只單純說富尼耶為男高音,並不準確。而且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從字面上亦可以稱為男聲最高音。另外,亦有稱為假音歌手(Falsettos)或男聲次女高音(Male Alto)。在音域的理解上,即男聲透過假音的方式演唱至女高音的音域。學說不同,對於假聲男高音的定義亦有爭議。但是,以假聲男高音一詞暫較為被接受。在歷史上,假聲男高音的消退相信與十六世紀時期閹人歌手的出現有莫大關係。為了確保兒童的聲音能夠一直保持高音的狀態,因此,不少男性施行閹割從而令聲音一直如童聲清澈。著名的音樂家波波拉(Nicola Porpora),挖掘並閹割許多有歌唱天賦的小男孩,當中便包括了法里內利(Farinelli)。法里內利是被哥哥閹割,並且還發生了一些頗不思議的感情關係(比如哥哥幫助弟弟「愛護」弟嫂,有興趣者可觀看電影《絕代艷姬》)。

 

音樂會演繹了韓德爾的眾多聲樂作品,當中,在演唱《義務與正義感》(Dover Giustizia)高音尾段結尾位置,由於聲樂家演唱的時間略長,可以明顯感到乏力感,在高音位置時的穿透力相對缺乏支撐。假聲男高音雖然與女高音音域相近,但是表現出來的聲音卻截然不同。其聲音的穿透力相對不強,但反倒帶來溫暖雄厚之感。在廖國敏指揮下,澳門樂團演繹水平亦有所提升,能夠感受到巴洛克時期作品的特點。在韓德爾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 HWV 349 Suite No. 2 in D major),小號的表現相對有點不盡如意。然而,音樂會所表現出的藝術性是不用忽視的,單是假聲男高音,廖國敏指揮澳門樂團,已經值得觀眾入場聆聽。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會(亦有演繹莫扎特,但一曲而已)本身已具有吸引力。在此,期待法國文化協會持續舉辦聖樂節,為澳門古典音樂藝術的推動帶來更多元的欣賞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