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獨立與商業之間:陳雅莉的北京電影經驗

2015年01月 | 第一期
文/陳美婷、周俊元、王郊、梁偉鍵、區雁華

base-66.jpg   base-68.jpg

base-69.jpg


合拍片成了世界電影產業的潮流,而與中國內地合拍電影也成了港澳台三地電影人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陳雅莉是澳門的八十後導演,在澳門大學本科畢業後赴北京留學兩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進修,並吸收內地電影市場運作經驗。

 

初到北京,陳雅莉寫下《沙漏愛情》,2014年4月完成拍攝,同年9月以該作品代表澳門參展中國金雞百花影展,並將於今年內正式對外公映。

 

《沙漏愛情》是中澳合拍片,她取得一半政府資助,另一半則以個人名義貸款開拍。為了令電影能夠回本,故必須走市場路線,而陳雅莉選擇了內地市場作為回收成本的方式。中澳合拍片既需要保留有澳門風味的故事,同時又要迎合內地市場,因此《沙漏愛情》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內地取景及起用內地演員。

 

《沙漏愛情》取得初步成功後,陳雅莉於2014年10月就開拍微電影《那一年,我17》。她強調,她並沒有放棄澳門本土市場。「在中國,創作主要以商業為主,而商業電影只是讓觀眾更快認識一個導演,並獲得後續資金。學習商業運作的模式,是我到北京的目標。澳門市場雖小,但同業的人較純粹,我更喜歡在澳門單純地做電影。現在我中澳兩地走,深深感受到,你不走過商業的路,就不知道獨立的可貴。」

 

北京猶如電影圈的木人巷,澳門人北上,並非一帆風順。「畢竟彼此的文化不一樣,有時候在寫劇本以及「接地氣」(文化融合)方面未必會為內地觀眾所接受,而且內地是以商業電影為主,觀眾不接受的話導演的機會就會少。」

 

但在北京的磨練,令陳雅莉大開眼界,這正是澳門所缺的機會。陳雅莉說:「在北京拍電影,分工很仔細,導演之下有多個副導演──專門做美術的,做道具的,又有負責處理演員事務的,分工非常明確,是一個工業化流程。而且,由於內地以商業電影為主,導演的待遇薪酬也比較合理。在澳門,基本上導演跟編劇是同一人,而所收取的費用也很低,因此澳門本地的全職電影導演數量基本上是零。」

 

現時,陳雅莉已正式簽約內地的電影公司,未來五年將會為開拍三齣商業院線電影。但她仍會繼續在澳門拍獨立短片。她希望一年可創作兩個作品,並將本地的團隊跟內地的團隊連結在一起,加強兩地之間的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