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資深兒童藝術教育導師梁慕貞:藝術讓小朋友學習表達自己

2019年06月 | 第三十三期
文/侯杰華

藝術教育在歐美國家十分普及,將其視為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伴隨着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本澳愈來愈多家長重視小朋友的藝術修養。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童藝術教育需求,學校和坊間教育機構都紛紛引入藝術元素,開設兒童藝術相關課程,使本澳兒童藝術教育出現一派新氣象。

 

今期邀得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舞室TDSM Kid Dance,以及資深兒童藝術教育導師梁慕貞,從不同的觀點角度為大家分享經驗,探討本澳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piclink.pngpiclink_2.png


梁慕貞(Bonnie)出生於澳門,現定居加拿大,在加國取得藝術課程學位並在溫哥華具有多年兒童美術教學經驗。近年暑假,Bonnie都會回到澳門舉辦兒童教育工作坊,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對小朋友進行輔導教學,讓小朋友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促進兒童身心發展。


藝術有助兒童訴說內心感受


儘管在加拿大的工作十分繁忙,但Bonnie仍抽時間回澳門開班,「我小時候在澳門生活,從小對藝術深感興趣,但卻無機會去接觸,所以現在很想把一些新的教育概念和方式帶給澳門的小朋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同時,她相信小朋友具有跟藝術家很相近的性格特質—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和執著。


她認為通過藝術創作小朋友能夠更清晰地表達自己、建立自信心、提升想像和創造力,有利於促進身心成長和人格整合。「在藝術創作中,小朋友能得到更多的表達空間,有時候他們未必敢用言語表達自己,但藝術創作能令他們具有安全感,過程中他們就會更為放開一點跟大人訴說自己的感受,甚至是隱藏在內心的事,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魔力所在。」


分班教學,不同的教法有所側重


將不同性格特點的小朋友分班是Bonnie的授課模式之一,「每個小朋友成長的背景不盡相同,他們具有不一樣的經歷、性格、興趣等,所以教法亦應該有所不同。就像我教授的工作坊,都會有不同的側重,有的課程班側重在表達能力,有的側重在自信心的建立,有的側重在情緒控制,亦有為性格障礙的小朋友開設的課程。」


Bonnie開設的工作坊以繪畫為主,同時加入講故事、遊戲、話劇和舞蹈等形式,鼓勵學員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形態和方法來作覺察、互動及自我表達。「繪畫只是其中一個表達形式,我同時會給予他們其他的方式和途徑,讓他們接觸多種的藝術類別,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讓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亦是我的課程核心。」


澳門兒童教育需要改善之處


談及加拿大的兒童教育,Bonnie認為他們更重視小朋友的自由發揮,活動空間對於小朋友的創作亦十分重要,而澳門缺乏的恰好就是空間,限制了很多藝術活動的形式,無奈之下只能在課程設計上作出調整。同時,她認為現在澳門每班學生的人數較多,當中需要遵守的紀律亦相對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揮的自由度,小朋友會變得比較被動,要做到真正的小班教學實屬不易。此外,加拿大的教育具有更加完善的配套,當老師發現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獲得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她認為這些都是澳門兒童藝術教育可以借鑒及改善的地方。


藝術培養需家長配合


Bonnie直言家長的鼓勵對小朋友十分重要,很多時候他們完成一件作品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家長的讚許和肯定。為此,家長平時在家裡可以跟孩子共同完成一些藝術創作,如畫畫或手工藝術等,過程中多跟孩子交流,了解其創作背後的意義,創作中的小朋友壓力和防禦性都有所降低,他們會很自然和坦誠地跟家長交流,這樣就能發現孩子所存在的問題。


擁有豐富藝術教育經驗的她,深知兒童藝術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幾堂課就能看到成果的,所以更多的應該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努力,「我每次都不能長期逗留,開辦的課程只有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對學生的影響相當有限,所以讓家長學會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