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立足本土的佰家音樂

2015年07月 | 第七期
文/梁雄業、馮信華、梁燦旭

base-47.jpg   base-49.jpg


佰家音樂有限公司(下稱佰家)主理人之一的何嘉偉,行內人稱他「雞脾」,90年代Band仔出身,經歷過廣東歌最美好的時光。他曾經嘗試全身投入音樂創作,期望走創作人之路。「2002年用兩個月時間,製作了十首歌。最終只成功賣出一首,賺了三千元。」賣歌令他醒覺,創作人也要吃飯。好運的話兩個月後再有三千元收入,卻連基本生活都應付不來。

 

「剛好之後爆發『沙士』,政府出錢想搞旺巿場。經介紹下當了音樂會統籌,於是開始幫人搞音樂會。」雞脾說,自己事業的起步帶些運氣,有點時勢造英雄。「音樂會自然需要燈光音響,心想不如自己也參一腳。」於是2004年起,他與拍檔分別成立佰家和維納斯音響燈光工程有限公司。

 

轉眼11年,現時佰家的業務以配音、錄音和歌曲製作為主,以籌備音樂會為副。「文化中心每年的『HUSH!!Full Band馬拉松搖滾音樂祭』我們都有參與,澳門科學館和不少娛樂場的配音和錄音工作也找我們合作。」雖然音樂創作是佰家的發展重點,但穩賺錢的卻是燈光音響的租借。

 

「單做編曲作曲,在澳門難以維生。澳門人聽澳門歌,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認識你。」一句說話,道出了今天澳門流行音樂的苦況。不是因為音樂類型新穎,或主題吸引,也不是歌手風格出色,而是左鄰右里的人情關係。澳門人始終未準備好接受本地音樂。但佰家這些年堅持雙軌並行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做音樂創作,一面承接音樂會燈光音響,才能走到今天的公司規模。「老實說,單是做音樂創作這一項,這麼多年來基本上沒賺過錢。」

 

即使如此,佰家依然簽下刃記和Catalyser兩隊樂隊。雞脾深信,努力會帶來改變。

 

「今年我們請了專人為兩隊樂隊做宣傳,希望更有效提升他們的知名度。」Catalyser這隊年青樂隊近年參加不少本地的演出累積經驗,而更成熟的刃記也試過在台灣、東海和北山等地參與音樂節,嘗試將澳門的音樂帶到更遠。

 

澳門流行音樂一直在模仿別人的發展模式,但如今整個地區的華語音樂都走到瓶頸位置。如何走下去,是音樂人和聽眾極關注的問題。雞脾坦言他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將澳門音樂分做古、靈、精、怪四個階段。古是1995年前的澳門音樂,都在仿效香港。靈是1995到2005年,我們開始做自己的流行曲。2005到2015年,我們的創作和製作開始精進。再來就是要出怪招的時候。」

 

何謂怪?「我們開始改變流行曲的傳統曲式,試著創作出短至一分鐘的歌曲。同時也希望歌詞言之有物,與一些真實事件結合,讓聽眾有共鳴,藉由歌曲去回應社會發生的事。」

 

「澳門的音樂如果要讓世界認識,再沿用舊的方式,我認為很難再進一步去推廣。即使一個歌手真的很有才華,一個月唱好多場,但這還是建基於無限的宣傳費之上。在音樂方面,始終要改變才可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