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澳門戲偶館:
拆掉藝術與生活的圍牆 讓藝術成為路過會遇到的事

2021年06月 | 第四十四期

文/何倩玲 圖/施援程

澳門本地藝團大多藏於工廈,觀眾一般只能在不同的演出場地和藝術家見面,這種模式導致藝術和社區無法有機互動,而今年3月在路環開幕的澳門戲偶館則打破這種傳統模式。該館不僅日常大門敞開,還經常舉辦即興活動,讓藝術工作者與觀眾在開放的空間自然流動,模糊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讓藝術真正成為每一位市民、旅客路過會遇到的事。


Copy of 3.jpg

地面層展示劇團多款戲偶,免費開放予遊人參觀。


Copy of 2.jpg

地面層開設「偶記 Loutka Bar」水吧,售賣特色外帶茶飲、劇團及其他藝術家的文藝產品


斥資近百萬打造 以社區人文滋養創作


戲偶館是由民間藝團「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自資籌辦的藝文空間,由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婷婷及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趙七主理。和其他藝團一樣,他們過去一直棲身於澳門區的工廈,但基於偶劇需要更多的製作及收藏空間,工作室逐步淪為「倉庫」,演員則過上「遊牧排練」的生活。2017年的「天鴿」颱風摧毀了他們當時位於司打口的工作室,一籌莫展之際,有朋友願意臨時借出路環的空間以解劇團的燃眉之急,於是婷婷和趙七帶着所有倖存的戲偶遷徙至路環。


進駐路環的第一天,婷婷和趙七已經感受到這裡的與眾不同。他們憶述,當晚已經有街坊主動送贈自家種植和炮製的蔬果及美食,這種鄰里間的人情味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澳門彌足珍貴,而居民對他們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八卦好奇,很快變成現在的噓寒問暖,並在日常的家長裡短中訴說很多有趣的路環故事,這些故事滋養着他們的創作,繼而誕生了作品《海盜婆》。


對於藝術家而言,路環是一塊很肥沃的創作土壤,婷婷和趙七渴望扎根於此,所以輾轉租下現在戲偶館的建築,希望打造一個集戲偶製作、排練及演出於一身的多功能空間。無奈簽下租約不久便遇到疫情,原定去年開幕的戲偶館拖延至今年3月才正式開放。雖然至今投資已近百萬,但他們並未言悔,更坦言若錯過這次機會,恐怕日後會失去實踐的勇氣。


Copy of 4.jpg

一樓的「共享工房」可用於手作、製作或創作類型的活動,亦會開放給個人或團體租用


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鼓勵社區支持藝術發展


為追回失去的時日,戲偶館開幕後便積極舉辦各類活動,當中包括以素食為主題的即興市集。婷婷和趙七認為,藝術源於生活,飲食文化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兩者本不應存在明確的邊界,尤其外國很多高雅的演出場所都設有飲食區供藝術家和觀眾在中場休息及節目結束後使用,而飲食活動也是發掘藝團潛在觀眾的有效途徑,因此他們後續還會籌辦包括湯節在內的更多飲食活動,以便公眾了解藝術家生活化的一面。


他們強調,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民間的支持。政府的角色是為藝團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例如興建更多排練和演出場地、在基礎教育階段啟蒙青少年對藝術的興趣、在高等教育領域增設藝術專業等,而社區的參與是讓藝團有獨立營運下去的可能性,只有當藝術成為路過能遇到的事、當藝術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時,市民便願意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藝團和藝術家走下去。


婷婷和趙七期望戲偶館能成為根植在路環社區的藝術種子,在該區人文風情的滋養下,打造路環專屬的藝術節,並透過駐村藝術家計劃、繪本講故事、即興市集、工作坊和劇目演出等,讓藝術在路環社區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Copy of 5.jpg

地庫層的「偶盒 OUT Box」可用作展覽、表演藝術、體驗活動、講座、電影放映、音樂會及市集活動


Copy of 6.jpg

戲偶館的開放性讓藝術在社區自然流動,曾有旅客帶着劇偶到路環區內打卡合照,林婷婷(左)和趙七亦會把戲偶作品帶到室外,直接感受觀眾的反應。


澳門戲偶館

地址:路環客商街28號A

FBwww.facebook.com/HouseofPuppetsMac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