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民間博物館崛起:工廈裡的「藝術茶餐廳」

2015年11月 | 第十一期

文/邵楓靈

一間博物館如果辦得成功,有助提升一個地方的文化素養,甚至成為文化地標。香港除了由政府和大學營運的博物館外,近年相繼出現私人博物館,今年年中開幕的一新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這家藏在觀塘工業區之中、以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為己任的博物館,會為這個「文化沙漠地帶」帶來一番新氣象嗎?


邵:《C2文創誌》副總編輯邵楓靈   楊: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   孫: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


邵:據我所知,一新美術館是孫少文基金會經營的,在眾多慈善事業中,何以會選擇搞一間博物館?


孫:香港做慈善的商人很多,但投資於文化藝術的較少,所以我們想,不如由我們來做吧,並希望藉此提升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和文化素養。孫少文基金會於2012年成立,但在此之前我們已在香港和國內做了十幾年的文化推廣工作,主要是國學研究。我認為我們做的事情很有價值,但卻不是很接地氣,於是我們思考如何用另一種方法推廣中國文化。我們既然有自己的物業,碰巧楊先生於2012年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退休,彼此想法一拍即合,於是就決定做一間博物館。


邵:一新算是小型美術館,地點又不在香港的文化三角地帶(灣仔、中環、尖沙咀),你們如何吸引人前來參觀呢?


楊:我並不要求一新做到「國寶級」博物館,現時的資源和條件未夠,也未有自己的藏品,不過在香港大學時我已很習慣去借展品,只要想到一個主題,就去借,善用現有的資源。其實一新和港大的博物館一樣,像一間「茶餐廳」,前來的人不會要求有魚翅燕窩,但會吃到很好吃的蛋撻和奶茶,而且菜單不斷有變化。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一流的博物館也不是國家級的,而是規模細小的民間博物館。它們變得世界知名是因為經營有道。以日本為例,東京的森美術館和甲賀的美秀美術館,就大大提升了日本在博物館界的地位,也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所以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任何一間民間博物館,也要有做到世界知名的目標。


邵:那你認為日本這些博物館何以如此成功?


楊:首先,日本人覺得文化藝術是生活的一個環節,因此他們的博物館不用搞甚麼宣傳,都會有人主動去看。他們看展覽時也是有秩序地跟著「參觀路線」走,遇上有興趣的會駐足細看,沒有人會催促你讓路,因為如果要欣賞一件珍貴的東西,是值得花時間去看的。日本在文物保存方面確是泱泱大國,館藏之豐富就不用說,就連博物館的設計也很貼心,如日本所有博物館的門都是自動門,不用人手開關,因為老人家推不動,而且自動門很安靜,不會打擾到別人看展覽。


邵:日本這兩間私人美術館都有收門票,而你們卻沒有,那你們有經營壓力嗎?其實要營運一間美術館,需要多少經費?


孫:一新美術館現時所有經費都由孫少文基金會承擔,一年的經費為800萬港元,這已包括購買藏品的費用。其實對贊助人來說,所謂的經營壓力主要是看效益,比如到訪人次。我們是採預約制的,目前仍以推廣和教育為目的,所以並沒有收費,開館至今已有過千人次,對新開的館來說我們也滿意了。


楊:其實博物館的成績也是博物館學常討論的課題。展覽數量和人次是客觀的,可以量化,但也只是一個參考。以美秀美術館為例,每天只有幾班車去,即使滿座每日最多就只有幾百人參觀,那麼出名的博物館每天最多也就只有這麼多人去。如果以數量衡量,它是不合格的。但這間館卻世界知名,所以我們還必須要看一個館的活動價值、教育意義和口碑。只要這個館能用有限的資源去做最多最好的展覽,那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博物館了。


邵:政府著力發展西九龍成為文化中心,而你們地處東九龍,你們怎看這個老區的未來?


楊:其實一新的出現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政府有「起動東九龍計劃」,附近的工廈陸續有藝術家、設計師進駐,還開了很多食肆和小店,這些都將會成為東九龍的文化養分。一新在觀塘出現,正好配合了這區的文化和消閒娛樂發展。我們既可獨立去推廣文化,也可配合「起動東九龍」的計劃推出活動,我相信假以時日,觀塘會煥然一新,成為一個精彩的藝術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