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子恩專訪:設計路漫漫

2016年02月 | 第十三期

文/楊嘉欣

「我搞文創事業每天都在燒錢,但現在正是推動文創的最好時機。」澳門佳作行政總裁林子恩說道。特區政府推出文化產業基金兩年以來,紛紛吸引年輕人入行,林子恩喜見本地文創氛圍漸成氣候,並語重心長地勉勵新一代用心耕耘,成功之路沒有捷徑。

 

七十年代時,林子恩不理父親反對拜師學藝,進入廣告公司當學徒,當時廣告設計的實際工作就是「招牌佬」,寫得一手美術字獲企業賞識,就可畫商品海報,做招牌大字,沒有電腦軟件沒有課本,師傅傳授的技藝、美感、比例、佈局就是標準,徒手畫一個標準正方形,可能花一年時間鍛煉,造就了林子恩的書法、油畫、素描等百般武藝於一身。「當時畫得靚,寫字靚,就是好設計師。我的年代商業廣告沒有設計費的概念,今時今日稍有進步,但仍然意識薄弱。」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昔日用十年功力才可完成的手藝,今天一個按鈕就完成,林子恩稱,這一代的設計師很幸福,網上可搜尋到大量豐富資源,設計工具數碼化更是讓作品天馬行空,分工也更加細緻,但亦有令人憂慮的地方。

 

「科技太方便的弊病,是未成熟的設計師構思創作時很少自己動腦筋,只是在互聯網平台上用關鍵字搜尋素材,這樣很容易受其他人的設計影響。」

 

林子恩又指,這一代的字體設計更加千變萬化,設計師喜歡把一個字的結構拆散,並加入不同元素。「不同年代自會發展出不同的設計風格和美感,這年代的設計師享有豐富的材料和工具,但小心不要被工具所束縛,工具進步了,人的思維也要進步,新與舊可以互補共融。」

 

2009年至2014年間,林子恩組織本地藝術家先後開設多間店舖售賣創意旅遊產品,其中氹仔官也墟更成本地文創地標之一,所有項目都是他自己尋找企業合作,沒有申請政府任何文創資助。林子恩稱,多年來當局邀請外地團隊來澳舉辦光影活動、藝術巡遊等從中訓練本地人才累積經驗,讓年輕人有機會入行。「在我的年代沒有人認識甚麼是設計,全靠自己一手一腳學習和摸索,現在有基金資助,有平台,年青人要學會珍惜。」林子恩聽過不少年輕人因申請不到文產基金資助而抱怨,他認為文創產業最重要是有商機,計劃書如缺乏營商思維就只是做興趣班,難以獲得資助。他說:「藝術是要付上心血和時間、在同行中鶴立雞群、能感動外行人願意買你的商品才是真正有能力的藝術家,但很多人卻誤解以為獲得政府資助就是成功。」

 

林子恩堅持每件商品標有設計師的名字,這是對設計師的基本尊重。他批評政府現行的採購制度沒有尊重設計業,招標時要求各投標公司詳細做好計劃書,包括設計圖、製作方案及預算等,落選的公司卻沒有一分一毫的回報。「吃一碗雲吞麵,就算不好吃也要付錢,為何設計公司趕份標書出來,一旦落選就甚麼回報也沒有?這樣的做法會令其他企業有樣學樣,令設計行業萎縮。」林子恩是加拿大安省註冊設計師協會成員,當地有法律規定協會成員不可以免費參與投標,保障設計師的基本權益,他認為澳門應參考相關做法。

 

林子恩認為政府有多種渠道讓年輕人參與公共項目的設計,例如街道美化,或是有設計項目公開招標時,在網上平台公開招募年輕人自由投稿,並保留三成預算作為投標公司的成本回報,這還可體現公平參與。

 

身兼多個文創組織核心成員的林子恩笑稱:「本澳文創商品仍未打響名堂,加上成本高企,今天如果我不搞文創旅遊商品,專心經營商業設計會輕鬆得多,但仍走在這條路上是因為我做得開心。」林子恩相信文創氛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

 

他說:「同一瓶水,放在百貨公司與超市,前者的售價肯定較高,因為百貨公司凝聚了高檔次的品牌形象。」澳門佳作的成功沒有令林子恩停下腳步,他坦言只有零星幾間文創店做出成績算不得甚麼,將澳門各文創領域凝聚成地區性文化品牌,令全城充滿文創氛圍,產業才有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