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銀幕上的中葡交流——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

2018年08月 | 第二十八期

文/Cleo Lei

論電影,荷里活的大製作,影響固然遍及全球,不過近年來中國和葡語電影在世界舞台上亦屢有佳作。早前文化局主辦第一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藝術節的其中一個焦點活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就帶來24部精挑細選的中國及葡語國家電影,向澳門觀眾介紹葡語電影的同時,亦向葡語社群展現當代中國電影,來一場電影銀幕上的中葡交流。


電影展的24部影片分為「中國電影」、「葡語電影」及「影像‧澳門」三個單元,並配以電影講座及映後座談。影展的策展人黃若瑩(Rita Wong)將為大家講述是次電影展的理念與策展方向。


一個影展 三大單元 24套中葡電影作品


電影展的「中國電影」單元帶來四套當代中國的電影,「葡語電影」的九套作品則來自巴西、葡萄牙、佛得角、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及南非等葡語系國家。


電影展最後一個單元「影像・澳門」就搜集了由葡萄牙導演於1923年至2015年攝製於澳門的葡語及華語影片,影片橫跨長達92年,記錄了不同年代的澳門影像,影片不長,卻十分珍貴。當中包括一些由葡萄牙電影資料館(Cinemateca Portuguesa-Museu do Cinema, I.P.)借來的四部35mm格式的紀錄片,以及一部拍攝於1960年的澳門短片。而這單元的「特別放映1」帶來的五部35mm菲林影像深受觀眾歡迎,早在電影展開幕的初期已安排加場,叫好叫座。


影評人擘劃 專業選片


至於如何挑選是次放映的電影作品,Rita表示:「我們邀請了對中國當代電影非常熟悉、身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及影評人的喬奕思為我們挑選中國電影的部分,而影展中的中國作品大多比較貼地(生活化)的,例如講述北方雪原上後工業時代的荒廢村落故事的《輕鬆+愉快》;而葡語電影的部分則由徐匡慈策劃,曾擔當多個影展影評人的他對葡語電影相當有研究,乃不二人選。」


當代中國+葡語經典


影展的重頭戲,固然聚焦在開幕電影《暴裂無聲》和閉幕電影《童黨小霸王》(Aniki Bóbó)及《河岸印象》。前者是內地新晉導演忻鈺坤繼其處女作《心迷宮》獲迴響後的最新力作,其拍攝手法獨特又具創意,讓世界看見內地藝術電影的新力量;而閉幕電影則是葡萄牙國寶級電影大師曼諾.迪.奧利維拉(Manoel de Oliveira)操刀的首部劇情長片《童黨小霸王》(1942)及首部紀錄短片《河岸印象》,這位大師擁有八十多年電影製作經驗,由默片時代橫跨至有聲電影,可謂世界電影的活歷史。Rita解釋:「我們選擇資深電影大師Manoel的首部劇情片和紀錄片做閉幕片、年輕導演忻鈺坤的電影做開幕片,希望透過現代與經典的比照,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電影享受。」


看不見的背後


萬事起頭難,要策劃本澳首屆的「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Rita坦言準備工作絕不能少:「首先要找一些合作的策展人,像是剛剛提到受邀的影評人喬奕思和徐匡慈;至於放映的部分,我們要聯絡片方和處理影片的運送問題,而運輸的安排很重要,時間必須掌握得宜。」然而影片到手後,後期處理亦相當花時間,Rita強調:「我們下了很大的功夫!影像格式複雜,有些是Digital的,有些是35mm的,還要試片及加入英文字幕等後期工作;但能夠讓觀眾從黑白色的菲林電影中看到不同角度的老澳門,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