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港澳Art Fest大不同

2015年03月 | 第三期

文/梁偉鍵

遊走在港澳兩地的藝術工作者張佩華,曾經在澳門文化中心和香港康民署從事場地管理工作,見證着澳門藝術節和香港藝術節近年的發展。目前,兩地藝術節均已建立一定口碑,當中不乏培養了一些香港觀眾到澳門看藝術節,澳門觀眾到香港看藝術節的習慣,張佩華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位藝術工作者的眼中,究竟兩地藝術節有甚麼可以互相借鑑之處?


對於港澳兩個藝術節,張佩華算是資深觀眾,每年均會挑選幾套演出觀賞。她說近年愈來愈多香港觀眾到澳門看節目,是由於近年澳門多了很多大型演出,而這些演出的票價也相對便宜。「以2007年《Cats》為例,在澳門,480澳門幣已是最貴的票,但是在香港山頂位可能也要300幾港幣。」雖然《Cats》不是當年藝術節的節目,但張佩華提出這個例子,反映了澳門在周邊地區中看演出的價錢相對划算,因此很多外地觀眾也慕名而來。「還有一些套餐行程,在澳門最初是威尼斯人做先的,用搭船和酒店等吸引外地觀眾。」


張佩華認為,票價差異是因為兩個藝術節在組織架構上也有所差異。澳門藝術節是由澳門文化局舉辦的官方藝術節,資金來自政府;而香港藝術節本身由一個委員會組成,香港政府資助部分經費,其餘經費主要來自香港賽馬會和其他商業贊助,運作自負盈虧,因此票房也佔很大比例。「資助比例大概是『三三四』,政府資助三成,商業贊助三成,票房收入四成。」


張佩華分享,香港藝術節有些節目的場次可以細分到第一場和第二場均有不同贊助。她認為這種商業操作,香港的市場可以支持到,同時也和香港藝術節的定位有關:「香港藝術節的對象是比較中產的,贊助商會請自己的客戶看演出,所以有時節目開始前會舉辦酒會。」


至於澳門藝術節,張佩華覺得大家仍然在尋找方向。「香港藝術節有票房考慮,他們要服務的永遠是觀眾;而澳門藝術節有一個很重要的性質,就是推動本地藝術,但當要推動本地藝術時,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觀眾,還有本地劇團的長遠發展,例如考慮如何將本地作品帶去海外的問題。」近年演出數量多了,本地藝術工作者在藝術節都要排戲,無暇觀看其他演出時,這種閉門造車又是否對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是好事?這也是張佩華思考澳門藝術節發展時提出的想法。


最後,張佩華總結港澳兩地藝術節的差異,她認為在於資源的利用:「香港方面雖然有政府的資助,但由於藝團多,競爭大,經營較艱難,顧慮也較多;而澳門近年可以看到在資源上官方是很支持的,這方面澳門有優勢。」但另一方面,她也看見澳門愈來愈多觀眾懂得欣賞表演藝術,因此本地藝團愈來愈難取悅觀眾。「無論是本地作品,還是外購作品,即使如何優秀,能夠在文化中心開超過三場的其實不多,原因最後還是回到澳門本身市場基數小的問題。因此,有關方面應要好好了解澳門觀眾的入場人次,以及部署如何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