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藝術盛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15年04月 | 第四期

文/呂珠玲

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剛於三月中為期三日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雲集,名師作品同場爭艷,展示了全球逾3,000位藝術家於20至21世紀的當代藝術作品,還舉辦了一系列講座讓藝術家、藝廊代表和收藏家交流。


今天世界各地的藝術展如雨後春筍,由紐約的Armory Show、倫敦的Frieze Art Fair,東京的藝術博覽會,到北京的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不過,還數瑞士巴塞爾藝術展才是行內的龍頭大哥。


巴塞爾藝術展於1970年由三位瑞士藝廊代表於巴塞爾創辦,第一屆藝術展已吸引來自10個國家、90家藝廊參與,吸引超過16,300人進場,在藝術界來說可算是舉世矚目。此後它們的展覽規模年年擴大,它們推舉的年輕藝術家幾乎都能蜚聲國際,後來甚至不只在會場內舉行展覽,而移師到巴塞爾市內的公共空間展出,實行全民藝術。


可是巴塞爾藝術展又不甘於只留守歐洲,而是緊握全球化的時機,帶領歐洲藝術界衝出國際。2002年它們移師到南北美洲文化樞紐邁阿密海灘,展示來自美洲的頂尖藝廊與藝術家作品,第一屆就有來自23個國家、160家藝廊參與,吸引超過30,000人進場。


巴塞爾藝術展的成功之道是獨具慧眼,繼歐洲和美洲市場後,他們窺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潛能,根據法國藝術市場專業統計機構Artprice發佈的《2014當代藝術市場報告》,全球100大當代藝術家中,47人來自中國,在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交易之中佔了39%。


於是早在2011年,巴塞爾藝術展的主辦集團MCH瑞士展覽(巴塞爾)有限公司收購了香港國際藝術展的主辦方亞洲藝術博覽會有限公司六成股份,到去年再收購餘下四成股份,正式全資擁有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歐洲、美洲和亞洲的藝術市場,都成了它們的囊中物。


於是自2013年,巴塞爾藝術展會正式在香港舉行,今年已是第三屆。


香港國際藝術展成立於2008年,只吸引亞太區的收藏家,但當它們搖身以巴塞爾藝術展亮相時,便矢志要成為亞洲收藏家與國際畫廊的交流平台。以2013年為例,坐鎮蘇黎世、倫敦和紐約的Hauser & Wirth畫廊以美金$250,000向一個中國藝術基金賣出德國藝術家Sterling Ruby的作品,而蘇黎世的Galerie Gmurzynska則以美金$1,300,000,向馬來西亞收藏家賣出哥倫比亞藝術家Fernando Botero的作品。


不過無論是香港國際藝術展還是香港巴塞藝術展也好,這類大型國際藝術盛事肯定為香港帶來龐大收益。根據香港政府的官方資料顯示,2011年文化及創意工業的收益為896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4.7%,較2010年的776億港元上升15.4%。而其中以「藝術、古董及工藝」佔文化及創意工業的第三大領域,收益為100億港元,比香港國際藝術展成立前的2007年的54億,收益翻了一倍。


誰說藝術不可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