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李宇樑

《澳門日報》專欄作者,著有《上帝之眼》、《狼狽行動》等小說。三獲澳門文學奬、兩獲澳門文學節短篇小說奬、澳門中篇小說奬、微型小說比賽奬。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之國際藝評家協會邀往香港出任駐港藝評人。

本澳發展文創的潛藏人資

2017年10月 | 第二十三期

關於本澳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具有何種優勢,已經有學者著文論述,筆者比較認識表演藝術和文學出版這兩方面的實際運作情況,就嘗試從實踐的角度側看本澳文創在這幾個範疇的可發展潛力。


在談論本澳的情況之前,先看看台灣的表演藝術在文創方面的成就。台灣「表演工作坊」的原創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不但膾炙人口,而且都是表演藝術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表表者。《暗戀桃花源》已成為華文劇場品牌,於三十多年前首演,至今仍在內地各大城市巡演中,而《寶島一村》自2008年首演,至今在全世界華人社會共上演了二百多場,在票房和衍生商品兩方面創造了相當可觀的產值,成功將台灣獨有的眷村文化通過紀錄片、書籍、電視劇和舞台劇等發展成為一系列的消費文化。


澳門的文化產業按行業的等徵分為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及數碼媒體四個核心領域,其中的文化展演包括了戲劇、戲曲、音樂劇等等演藝相關行業,而數碼媒體則包括書籍、電影、錄像等等,這兩個領域的行業發展潛力如何呢?是否已經具備成為文創產業的條件和基礎?要能成為具開發價值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原創性和普遍得到受眾的認同是其中決定性因素。本澳不乏好的原創故事,而且也受到澳門以外地區的認同。例如,孔慶輝的短片《撞牆》分別入圍第5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柏林國際短片展和瑞士SHNIT國際短片節,並在兩岸不同影展榮獲最佳劇情短片奬項。此外,黃婷婷的《真心英雄》在2017年粵港澳電影創作投資交流會中於二十六個電影項目之中奪得“最佳電影項目”大奬。


筆者在從香港飛多倫多的長途客機上看了客機提供的電影《骨妹》,那是本澳電影導演徐欣羡的作品,由文化局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資助製作。相信那是出現在長途機上的首部澳門電影作品。筆者刻意留心乘客的選擇,發覺不少華人乘客選看《骨妹》,而且是從頭看畢,──這多少可反映電影的受歡迎程度。乘客很實際,客機上提供許多不同地區及不同題材的電影,華語的影片也有不少,乘客一如坐在客廳手握電視遙控不住轉台的家庭觀眾,稍覺不好看就會轉看其他電影。


本澳的表演藝術方面,點象藝術協會和小城實驗劇團聯合製作、改編自《蝴蝶君》的音樂劇場《時先生與他的情人》去年參與多倫多的SummerWorks Performance Festival(每年八月於多倫多舉行的類近藝穗節或者先鋒劇場的戲劇節﹞,演後好評如潮,之後並應邀於今年年尾到多倫多及渥太華演出。而作家穆欣欣所寫的《鏡海魂》,與江蘇京劇院聯合打造的一台新編歷史京劇,得到廣泛迴響和各方的好評。至於出版方面,本澳多位作家在澳門以外地區出版的作品均備受注目,包括女作家紫寧在香港出版的長篇小說、多產作家太皮在台灣出版的長篇武俠小說《殺戮的立場》,他的作品並被改編拍成電影。


上述的無論電影、演藝或者文學作品都能說好一個故事,一個本地的故事,兼且具有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兩方面的本質,這證明本澳已具備了文化創意產業中最重要的人資條件──創作人才。只待本澳藝術創作人有一天勇於走出政府資助的保護傘,面對市場的挑戰,在作品價值之中找到藝術原則與回應市場品味的平衡點,就不難為本澳的GDP作出一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