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春季,急著要走出疫情陰霾的澳門,在演唱會經濟帶動下,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強勁復甦。各大博企的硬件場地設施紛紛落成就位、觀眾亟欲花錢的報復式消費、各地通關關卡全面開放,種種條件都令澳門於2023年迎來了大量規模不一、卻通通能帶動各方面消費與人流的演唱會浪潮,粗略統計,2023年3至12月舉辦的演唱會約150場。
不過在這波浪潮之中,澳門人的身影在哪裡?大大小小的藝人偶像來了又去,對本地演藝行業來說,是否有任何得益?幕前人員能否藉此增加知名度、幕後製作單位也是否能累積更多做大型演出的機會,令發展更上一層樓?今時今日,粉絲願意為你的演出買單,是藝人商業價值的兌現,在分眾明顯的世代中,藝人可以如何突圍而出?
蘇耀光:藝人需建立自己的粉絲群
「疫情之後能夠有更蓬勃的演出行業,相關的產業發展,一定是正面的事,而你問我,我反而覺得澳門人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澳門演藝人協會理事長蘇耀光,觀察過去一年的現象,認為澳門以至內地的觀眾都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也願意花在觀看表演上,但本地演藝人卻不見得能在灼熱的氣氛中分一杯羹,知名度自然是其中一個關鍵:有沒有累積足夠的支持者,願意為你的演唱會埋單?他也坦言,經過了2023年的報復式消費,一來是整體經濟環境不樂觀,觀眾會回復理智,也會有審美疲勞,他預期2024至2025年才是真正考驗的到來。澳門演藝人如果真想從這波潮流下乘勢發展,更重要是在一個又一個明星之中,找出自己的定位。
認真經營社交媒體 打開觀眾群
蘇耀光觀察,不少澳門歌手不是歌唱得不好,但由於沒有培養粉絲,在現時的分眾那麼明顯的市場裡,更難突圍而出。另一方面,澳門的大眾媒體向來偏弱,觀眾都已非常習慣使用社交媒體了解明星們的一舉一動、最新消息,要獲得粉絲留意,藝人如何經營自己的個人形象,至關緊要。而且現在已不再是局限於成為「澳門」的藝人,通過經營自媒體,建立自己的形象,找尋定位,發掘市場的需求,也透過曝光累積人氣,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爭取更多與商業機構合作機會,是很多藝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蘇耀光認為,澳門藝人除了在聲色藝上持續提升,也可以透過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累積粉絲,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圖/施援程
另一方面,蘇耀光認為要建立完善的產業結構,除了藝人自己在聲色藝上要不斷提高之外,找到合適的經理人也很重要。他認為這也是政府政策可以著力之處。「澳門從來不缺表演者,真正缺的是幕後的經理人。一個好的經理人能夠幫你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即使你可能唱得不是很好,但是你有觀眾緣,其實都是關於粉絲基礎,經理人的角度,就是怎樣令你可以在市場上兌現到你的價值。你有一萬個粉絲,我怎樣令到你能夠創造到你的價值?我跟一間企業、一個品牌合作,他請你出show,你有五千個粉絲,起碼保證有百分之十,都有五百個人來現場看你,那你就有價值。但其實澳門是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的,因為沒有這個市場,所以我是強烈建議特區政府的政策,應該引進一些經理人進來。他們為甚麼要來這裡發展?很可能為的就是澳門身份證這個價值。」
而在其他配套上,蘇耀光也建議是否可在大型活動中,保障本地從業員的參與機會,並從政府層面延伸到商業機構。「澳門有很多配套其實很完善的,博企裡面的場館、酒店,吸引了很多的內地,包括湖南衛視或其他電視台,將某些項目帶來澳門做。關於政府或博企也好,有沒有一個意識,就是你來到澳門,可不可以給機會一些澳門人參與到?」他也認為,本地的台前幕後如有機會,更應到外地走走,多吸取其他人的大型經驗,對整個行業發展都有幫助。
從教育開始培養下一代
作為演藝人協會的理事長,蘇耀光也希望透過協會力量,提升觀眾對舞台技術有正確認知,不再覺得「那些工作是讀不成書的人才去做」,更重要是讓下一代都知道澳門有自己的演藝行業、有本地運作。因此,協會聯同不同的會員及單位進行校園推廣,更會組織學生參觀演唱會後台,了解演出誕生過程,認識本地演藝人,對行業有更多認知。「電台已經是上世紀的產物,電視台的觀眾也很少,我們會想,究竟在演藝這個屬性裡面,怎樣能夠通過社交渠道,讓他們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知道原來澳門都有這麼多的歌手存在,有演戲的,或者band、主持、舞蹈員,有機會為年輕人多一個機會去接觸到。」
澳門長久以來都有發展局限,「我不說內地了。香港市場,它相對地成熟,你投身在裡面,等於你在一個大河流裡面,其實你自己不游,它就沖走你了,但是澳門永遠就是一個小池塘,因為它還沒發展得夠成熟,相對地沒有那麼多競爭力。」蘇耀光始終認為,澳門人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格局,放眼看去更大的觀眾群與市場群眾,而社交媒體就是最好突破地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