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電影創作,不少人都會想起導演、演員、編劇與攝影等,但還有一些工作是同樣重要,卻較不為人熟悉,製片便是其中之一。今期邀來戴思工作室項目總監何文裕(Fish)與我們分享製片工作「樂與怒」!
戴思工作室項目總監何文裕
本地製作工作量大
戴思工作室項目總監何文裕分享,自己是大約十二、三年前開始入行。公司初期的業務是協助外地團隊來澳拍攝,包括籌劃安排、聯絡場地拍攝、申請許可等,確保拍攝能夠順暢。除了香港和內地團隊,公司亦接待過來自美國、韓國等地的拍攝工作。這些團隊來澳拍攝的類型相當多樣,有廣告、劇集、綜藝節目、電影、MV等等。近年隨着本地電影逐漸發展,加上政府有長片製作資助計劃,工作室也有參與一些本地項目,例如內地電影《孤注一擲》、本地製作的《馬達蓮娜》、《來世還作人》等等。
何文裕曾協助多部電影的製片工作,例如香港電影《別叫我賭神》。
Fish分享,外地拍攝團隊大多有自己的製片組負責決策,所以他的工作以執行為主;參與本地製作時,工作更多是統籌方面,包括各部門的協調,甚至是尋找資源。雖然看似不是主創,但在Fish看來,製片是用另一種模式參與電影創作。「例如在電影製作上的選景,可能大家會覺得與我們無關,但有前輩與我們分享,其實電影製作上,第一個選景的部門就是製片組。例如製片組先選一批地方,然後團隊再去挑選。所以在電影創作上,我們也有參與。」
「還有前輩分享,怎樣才是好的製片?就是你在現場很空閒。因為製片團隊要去預想可能出現的問題,處理得愈好,拍攝工作就愈順利。所以我自己覺得製片組是非常重要,這也是為甚麼我一直從事製片工作。我會覺得它是電影的其中一部分。」
澳門城市風貌受海內外歡迎
他表示,粗略計算,每年向他們諮詢的外隊大約有五至八組,實際來澳拍攝的可能有兩三組。「因為牽涉到工作週期,外來團隊都由我們策劃的話,一部戲可能要統籌兩至三個月,所以一年我們接待大約三部電影左右,(規模)小一點的廣告就每年不同。」文化發展基金推出的「澳門元素」影視宣發資金補助計劃、「澳門取景」影視拍攝資金補助計劃於2023年6月至12月接受申請,今年的申請亦已展開。Fish表示暫時手上的項目未有申請有關資助,但他認為,澳門的城市風貌本身就具有吸引力,所以近年受到內地製作歡迎。
「澳門的建築有歐陸風格,也有中式風格,加上點與點之間很近,一天的製作可以排得很滿,拍到的內容更多,這些都有利於增加內地團隊來澳拍攝的興趣。」所以即使在疫情後,內地團隊仍喜歡來澳拍攝。「始終觀眾需要一些新鮮的視覺衝擊。如果都在內地,對他們來說有些麻木。」加上出國有預算等方面的限制,隨着疫後很多被擱置的拍攝計劃重開,「它們都有意欲來澳門。」
但他亦承認,澳門的電影行業尚未成熟,現時一些政策和制度對拍攝電影並不便利,例如在澳門想封路拍攝有一定困難。「內地的話,他們已有很多模式去參考。所以我們也很期望政府未來可以因應行業需要,無論是用內地模式或者新的執行方式去處理。對於外團來澳,景點和補助都是吸引點,但(這裡)拍攝的難度也相對高。我們也期望政府在這方面和業界多聯繫,完善制度,或大家一起探討可如何執行一些電影拍攝工作。」
那會否鼓勵人入行成為製片?Fish坦言,對比很多工種,電影行業的收入不算高,不能提供一個豐厚的生活水平,工作也很辛苦,「如果純粹為了收入,我不會很推薦。」「但很多人入行時是懷着很大的熱誠,很喜歡這工作。暫時我覺得未來的方向是正面的,因為見到愈來愈多外來團隊來澳拍攝,本地的廣告也愈來愈多,所以工作機會是愈來愈多,只是真的要看你能不能捱苦,還有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這行業。」
何文裕亦會協助廣告的製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