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掀起一陣視覺藝術熱潮,香港旅遊局以三月作為藝術月,重點推介超過20項藝術活動,Art Central中心藝術博覽會、香港藝術節、亞洲當代藝術展等,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策展人專程到港。相對於巴塞爾藝術展的國際性視野,Art Central則聚焦以亞洲藝術為呈現重心,75%參展藝廊來自亞洲城市,展出逾500位藝術家作品。Art Central聯合總監Maree Di Pasquale更曾表示:「我們一直認為香港有潛力成為全球藝術樞紐,有實力並肩巴黎,邁阿密或紐約。」
根據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公布其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去年中國藝術市場總銷售額下跌23%,降至118億美元。儘管如此,今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交易仍然活躍,來自倫敦和米蘭的卡爾迪畫廊(Cardi Gallery)一件作品要價1,000萬美元的作品,被一位歐洲私人藏家買下;紐約和倫敦的大衛•茨維爾納畫廊(David Zwirner)售出了比利時藝術家邁克爾•博勒曼(Michaël Borremans)專門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創作的五件作品,總價160萬美元。
藝術的漣漪效應
巴塞爾藝術展1970年始於瑞士巴塞爾,展品以現代及當代藝術為主,巴塞爾藝術展2002年在美國邁阿密設立分展會,並於2013年在香港首次展出。
今屆展會吸引來自35個國家及地區共239家藝廊參展,當中28間藝廊首度參展,逾70,000人次入場,打破歷屆紀錄。
第二次參展的香港am space藝廊總監樊婉貞表示,2013年時,巴賽爾藝術展首次進駐香港,已立時令香港的藝術家突然增加曝光機會,並成為香港甚至亞洲藝術市場的重要交易平台,但當時本地藝術品的質素被批評未夠成熟,經過這幾年參與眾多藝術展後,作品質素有所提升,甚至在市場的支持下可養活全職藝術家。樊婉貞認為,巴塞爾藝術展已成功在珠三角地區引發起藝術效應。她說:「大家都學習了西方藝術展的模式,這幾年間,台灣、香港及內地明顯出現了大量藝術博覽會,雖然當中有些只是曇花一現。」
國際級交流平台
樊婉貞指,巴塞爾藝術展的交易量龐大不在話下,更是全港唯一一個讓本地藝術家有機會與國際級美術館人員交流的平台。
「大家著眼的不是交易額,而是透過這個平台,將來或有機會被著名美術館邀請到外地辦展覽,這才是藝術家生涯發展的重要機會。」
去年am space參展時所屬展區內有兩間香港畫廊,今年卻只有am space成功參展,樊婉貞對此並不感到驚訝,「在商言商,如此高水平的展會登陸香港的目的是為了開拓亞洲市場,即使報名提交企劃書的費用近1,000美元,仍有眾多畫廊爭相報名參展,所以不會因為展場在香港而給予香港畫廊多一點名額。」
亞洲藏家水平提升
首次參與巴塞爾藝術展的美籍華裔畫家徐健國,在美國研究西方藝術三十多年,曾於紐約、上海、北京等地舉辦個人作品展。他認為巴塞爾藝術展與外地同類展覽在營運上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不同地方的藝術家思維有所差異。
「西方的藝術品更注重對物質的了解、視覺思維的原理與應用,而東方的作品則從人文感情的角度出發。」
徐健國又指,近年亞洲人對藝術審美的要求和理解逐步提高。「現在內地藏家的水平在提高,但大部分仍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有獨立思考的藏家仍屬少數,相信隨著出外留學的機會增加,有了經濟條件,他們會將藝術氛圍作為生活一部分,培養對作品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