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市集之必要

2016年10月 | 第十七期

05_林琪香_01.jpg


來京都得挑日子,不是說選花季或紅葉季節,而是得看準每個月的15日、25日,以及其他有跳蚤市場舉辦的日子,那才能夠感受到京都寺廟寧靜氣氛以外的風情。


八月於下鴨神社糺之森舉行的古本市集,是我最期待的跳蚤市場之一。糺之森本來就像片淨土,佔地124,000平方米,數百年前種下來的古樹,穿插在林間的小河流水,再悶熱的夏季,都被關在森林之外。古本市集是由京都古書研究會主辦的,每年舉辦三次,每次地點不同,春季的在京都市勸業館的展示場內舉行,秋季則在百萬遍的知恩寺,而夏季的舉行地點,便是下鴨神社的糺之森,活動取名為「下鴨納涼古本祭」,重點除了是「古本」之外,還有「納涼」——出門走走,乘乘涼,簡簡單單地展現了將看書視為閒時活動的想法。


京都市勸業館因為是室內,除了看書,只能看書,沒有別的活動,而下鴨納涼古本祭由於在室外舉行,氣氛也特別自由。數十間來自京都市內的二手書店分成兩排,排列在林間,盡頭處一如其他祭禮活動般,有賣小食及飲料的攤檔。在書攤後的樹下,還會不時看到人們帶來野餐墊,蓆地而坐,邊讀剛買來的書,邊享用午餐便當。平常的糺之森雖然也是開放給市民的,但在市集舉行的日子,這裡特別熱鬧,人們才能放開心來,享受這個位於市中心的原生森林。


京都市每個月均有多個創意市集舉行,例如上賀茂神社、梅小路公園裡的,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每個月十五日於知恩寺舉行手作市集。雖然與下鴨納涼古本祭同樣,知恩寺手作市集也是於寺廟境內舉行,不過意義卻大為不同。下鴨納涼古本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聚集京都市內的二手書店,給予二手書商互相交流的機會,同時,使二手書成為更可見的文化的一部分。而最初開辦知恩寺手作市集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吸引更多市民再次回到寺廟中去。


日本的寺廟大都必須依靠信眾的捐獻才能夠維持的,寺廟建築的整修,庭園的維護等等,各種各樣的開支,都靠這些捐獻。以往寺廟是日本孩子重要的遊樂場地,日本人自小便與寺廟極為親近,然而時代發展下去,寺廟卻與日本人的生活愈走愈遠,孩子大都寧願待在室內或公園裡。關係不夠親密,捐獻愈來愈少,成為了這傳統文化一大潛伏的危機。而知恩寺手作市集便是在這背景之下誕生的,希望透過市集,拉近寺廟與市民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這類型的手作市集,於文創產業也扮演極為重要的推動角色。以知恩寺手作市集為例,於1987年開始舉辦的時候,共有86個店家參與,發展至今,每個月均有400家來自日本各地的手藝創作單位參與。他們有的已擁有自己的商店,有的還是學生,將自己的創作放在市場內小試牛刀,測試自己的創作能否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同。開辦網站最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顧客無法看到實物,對成品的質素感到憂慮,開設商店又或是在百貨公司內辦Pop Up Store都需要龐大的資本,而在手作市集擺攤,則只需要付出數千日元的租金,能以低成本直接接觸到顧客,與他們對話交流,了解他們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對年輕創作者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最近認識一些日本知名的陶藝家,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現今要靠陶藝來餬口似乎較以往輕鬆了些,除了因為大眾比以前更注重食桌的佈置(這跟Instagram的流行不無關係),也因為現在發表作品的機會大大的增多了,器皿商店多了,連服飾店也會引入陶瓷器物,而手作市集更是不可或缺的發表場地。鼓勵文創發展,便得讓年青創作人的作品被看見,手作市集該是最簡單而低成本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