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葉孝忠

熱愛設計、旅遊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為眾多媒體撰寫旅遊和設計文章。前《孤獨星球》中國專案組出版人,並出版多本旅遊及設計書籍,包括《設計上海》、《亞洲風格時代》、《慢行‧不丹》、《緬甸‧逆旅行》等,目前為北京遊譜Apps首席內容官。


組屋好風光

2019年06月 | 第三十三期

一大早鄰居就送來幾個紅雞蛋,原來是孫子滿月,印度鄰居在走廊種的長豆已經風姿卓越,對角華人鄰居的石榴結出了豐碩果實。13樓的住戶最誇張,走道已經成了個人的燦爛花圃,照料得宜的蘭花迎風飛揚。

 

出門吃午飯,組屋底層設有多功能的空間,當地人稱為void deck,剛好就有華人鄰居在此辦喪事,擺賣了花圈,前幾天馬來青年還在同樣的空間舉行婚禮,還邀請了樂隊同慶。新加坡人的生與死,哀傷和歡樂,都在組屋上演。

 

和外國朋友說我住在組屋,他們第一反應是以為我住在父祖輩留下來的房子(祖屋)。政府組屋(因為一組一組的排列建造而得名),在香港稱之為公屋,台灣為國宅,中國人口中的經濟適用房,是新加坡政府為普通家庭所建造的公共住房。然而如果你瞭解或看過新加坡的組屋,其實它未必如你想像中的那麼糟糕,不少新型的組屋還獲得國際設計大獎。

 

目前新加坡共有超過100萬個組屋單位,散佈在全島二十幾個組屋區。這些組屋區配套設施齊全,附近通常設有公共泳池、圖書館、購物商場、學校、幼稚園等配套,因此要感受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一定要到組屋區走走看看。


WeChat 圖片_201905031600545.jpg

 

我個人最喜歡的組屋群位於市中心的中峇魯(Tiong Bahru),那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組屋,於上世紀30年代建造。這批低樓層的組屋帶有上世紀30年代流行的Art Deco風格,那是向器械學習的年代,因此不少組屋的造型類似輪船或飛機,如果你去過邁亞密,你大概知道我說的是怎樣的房子。

 

這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組屋區,現在已經成了時髦青年也喜歡流連的街區,綠樹如茵的街區散落了不少價廉物美的餐館、外國人開的咖啡館或麵包房比比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依舊推崇緩慢的生活步調,類似鬧市中的小村莊。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在這裡買房,落地生根,讓這個老化的組屋區多了蓬勃的朝氣。


不遠的達士嶺(The Pinnacle@Duxton)則是個獲獎連連的組屋。樓高50層,故曰Pinnacle(尖峰之意),也是全球最高的公共住房建築,建造於2009年的組屋群共有近2,000個單位,35種房型,兩座開放式的天橋無疑是The Pinnacle最搶眼的標誌。空中天橋長500米,也為世界之最,分別位於第26層及50層。26層設有跑道,只供住客使用,第50層的天橋則對一般公眾開放。天橋將七座組屋有機的聯繫在一起,種滿了綠色植物並擺放了不少戶外傢俱及裝置藝術等,住客能在橋上漫步閑坐看日落,眼前是見縫插針的金融區商廈,底下是牛車水戰前老屋的瓦海,不遠的無敵濱海灣海景加上蔥郁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讓普通人的家也有五星級的風景。

 

隨着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政府也推出了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組屋,由於設計人性化,並且價格十分親民(約45平方米的單位,售價約10萬新幣),因此大受歡迎。這個集養老、醫療、住房和商業空間的組屋,由新加坡知名的建築事務所WOHA設計,2018年在世界建築節獲得年度建築設計獎,因此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建築體量雖然不大,但結合了多種功能,底層是讓居民進行各種廣場活動的空間、提供廉價美食的小販中心和醫療診所等,甚至還設有托兒所,因為新加坡的老人大多會幫忙照顧年幼的孫子。整個建築到處佈滿了綠化和休閒的空間,就像一個自給自足的小村莊。組屋的天台和走廊也設有露天花園和菜圃,讓老年人通過勞作,促進鄰里關係之餘,也能增強體魄。組屋不再只是滿足居住的條件,也更照顧到年長者的身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