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鄧曉炯

寫作人、文化評論人,曾獲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獎,出版作品包括:小說集《浮城》、《刺客》、《迷魂》及評論集《有感爾發》,其中《刺客》、《迷魂》等小說被翻譯英、葡文出版,過往亦涉足戲劇創作,作品包括:兒童劇《魔法寶石》、《反斗西遊記》,澳門民間傳說系列《石獅子》、《許願靈猴》及改編劇本《女帝奇英傳》(梁羽生)等。

文創就在生活裡

2016年02月 | 第十三期

01_鄧曉炯_01.jpg


如果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的話,也許「文創」可以列入近年本地出現頻率最高、最熱門的詞彙之列,不管是媒體版面還是社團活動,相信大家見到這個詞語的機會絕不在少。因此,相信不少人也會像我一樣,在內心浮現出一個大大的問號──「文創」究竟是甚麼?哪些被計入其中,哪些又不算?

 

早前在台灣的一次意外經歷,卻讓我對此有了不一樣的感悟。我們一家人去阿里山旅行,來到旅程尾聲下山之際,民宿主人幫我們約了一位當地司機,開車送我們下山,順便也遊覽一番。溼冷的天氣加上彎繞的山路容易讓人疲乏,半途中,司機提議帶我們去一家特別的咖啡店看看。這座咖啡店位於山邊,臨山而闢的一片空地是戶外座區,對面一大片的咖啡種植區,就是屬於店家主人的。一走進咖啡店,就看見掛滿牆壁、堆滿地上的各種牌匾,都是當地農會主辦的比賽中的彪炳成績,攀談下才慢慢了解到,店主兩兄妹都是當地的鄒族人,他們自種咖啡,烘培後供應各地咖啡商,自己也開了這家小小的咖啡店。而我們來到的時候,店長哥哥正在櫃檯後苦思冥想──他在重新包裝設計咖啡店的CI(編者註:Corporate Identity),從產品包裝、店員圍裙到餐桌菜單。他說,台灣的咖啡店很多,怎樣要做到和別人不一樣?「所以要從文化裡找,去找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從自己所屬的部落開始,在自己的品牌中融入鄒族的文化元素,從顏色搭配到圖騰標識,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雖然這家咖啡店只是我們旅程中的短短一站,卻給我帶來了頗大感悟:原來所謂「文創」,就在生活裡──這對鄒族兄妹,從咖啡豆的種植、烘培到貿易,其產品質量必然不錯,這從滿屋的獲獎牌匾、搶購一空的訂單(我們造訪當日哥哥還在抱怨說庫存的咖啡豆已賣光,因此只能供店內沖泡,客人想買豆子也沒貨了)就不難看出,而當產品(或服務)立住腳之後,如何從芸芸對手中突圍,就要靠文化和創意的力量了。故「文創」不完全是無中生有,真正的文創,其實要從生活裡扎根,才能生長出層層疊疊的枝蔓、綻放出奇光異彩的花朵來,一家咖啡館、一間茶餐廳、甚至一家麵包店、一間糖水舖也都可以很「文創」,但有一個前提是:不管哪行哪業,只有先專心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本固源生,在出色的產品或服務之上,文創則為之提供故事和想像,兩者互為滋養,共同茁壯。因此,「文創」的核心其實不是形式而是態度:不管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大家對生活有要求,不苟且,不馬虎,人們尊重彼此差異,願意打破權威,鼓勵創新思考,有了這樣的態度,我們的生活本身不就是一種「文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