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興趣與工作

2019年06月 | 第三十三期

能把興趣當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常常都聽到有人這麼說,但實際上是有甚麼好或不好,其實還是值得好好談一談。

 

出來工作以前,先講講大學吧。我是挺任性的小孩,當年在澳門沒有人看好電影這一個行業,甚至也沒有人會想到可以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來維持生活。雖然即使到了現在,要只做電影工作來賺生活費,還是有點難,但已經不是完全不可能了。當年的想法是比較簡單而單純的,心裡想的就是如果以後可能沒機會做電影的話,那至少大學四年裡,我要選一科我真的喜歡的去讀,那我跟電影的距離還可以靠近一點點。這樣的選擇回想起來是有好處的,因為那麼的熱愛,因為以後可能沒機會真的拍電影,所以有一種孤注一擲的心態,唸大學的時候,對每一堂課都很珍惜,對每一門關於電影的學問都很好奇,想要學習的動力很大,而且不會覺得辛苦,看電影、分析電影或是學習電影不同環節的技巧,都感到興奮,不用別人推著你學習。現在我偶爾也在一些大學裡兼職教書,看到學生上課時候的狀態有時候還是會很氣餒。當然我教的也不是電影科系,但如果選了我的課,那我想也許是對影像創作有興趣,或是他們的本科是和影像創作相關。聽不聽課也許不是最重點,而是在教學的過程裡,感受不到學生的求知慾,好像來上大學是被逼著來的,這我覺得沒多大的意義。如果只是要一張大學的畢業證書來向社會交代,那過程肯定是痛苦的。當然,我有時候也能同理學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很迅速的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是每個人也有條件去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來進修,但人生就那麼短,把這四年混混沌沌的過也是挺浪費的。

 

出來工作以後,要面對的又是另一個世界。大學畢業以後,回到澳門做過一陣子電視台,也做過一些廣告拍攝的工作,當時看起來已經是離電影最近的工作,但還是不太開心。那時候我也在想,似乎已經把興趣當工作了,為甚麼還是有點力不從心呢?曾經聽過別人說,一份「好工」的幾大重要元素是:人工高、福利好、有生活時間、自己喜歡、有使命感等。通常這幾項裡面,不會全部都包含,有一兩個就很不錯了。在電視台工作,人工福利都不錯,也有很多非工作時間可以好好生活,但喜歡和使命感是沒有的。所以當時一面工作,我就一面重新思考,這工作是否真的適合我,我有更想做的事嗎?最終想到的還是電影,希望能做一些電影相關的工作。結果反覆思考後辭了工作,去了香港再唸一個電影的碩士。讀的過程當然也是非常愉快,如上所述,自己像海綿一樣,急著吸取各種知識。然而,唸完書回來後,還是要面對現實的問題。只靠電影工作,在澳門真不能存活。開始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為了可以繼續做電影,先去做一些其他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頭一兩年是很難撐過去的,也試過戶口剩不到一百塊,連錢也沒法從提款機提出來。很困難的時候會想,還是找一份全職,好好工作,然後電影的事再慢慢想。不過因為那時候在等第一部長片的機會,所以如果做了全職,就沒法好好籌備,對請了我的僱主也不公平,最後還是打著不同的工,日子就過去了。等到有機會拍電影的時候,就能清楚感受到甚麼是把興趣當工作。拍電影是辛苦的,前期要為各式各樣的東西準備、找投資,拍攝的時候要扛著壓力完成,拍完後又擔心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個過程就是很享受的,常常在做資料搜集時要看些不同的電影,那時候就會想,我那麼喜歡看電影,但這居然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那確實是很幸福的事情。

 

所以說能把興趣當工作,還是很幸福的,但要找到或等到這份工作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