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日本製造

2015年04月 | 第四期

05_OeO設計的金網燈.jpg

OeO設計的金網燈


曾看過日本一個紀錄片節目,看來四十多歲西裝筆挺的河野先生,來到了東京集結了年青人潮流服飾店的下北澤,走進一家專賣日本本土品牌的時裝店裡,與束了馬尾,長了小鬍子的店長商討業務。


店長從收銀台後取出了一件白色的套頭上衣,衣擺特別長,手袖則有點窄。店長解釋說,窄一點的手袖活動起來時比較方便,不會垂到手心處。「我想做自己的服飾品牌,可是卻找不到生產商,聯絡上的都因為產量太少而拒絕了。」店長跟河野先生說,他希望能先試試將這款式生產十件——一個款式只生產十件,即使不是行內人,電視機前的我也感受到生產者的難度。河野先生卻二話不如把衣服帶回公司,與有製作衣服經驗的同事商議,為了衣服畫起紙樣來。下一個鏡頭,他們已經坐在生產商的辦公室裡,看來店長的願望快要達成了。


擔起連結了店長與生產商的機構名為Sitateru,河野先生正是這機構的社長。他們大費周章,成就的不單是十件衣服、店長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增加日本各地的小規模生產商的經濟收入,讓他們得以生存下去。


在時代演進、日本的經濟一直停濟不前、小企業與傳統工藝品製造商相繼倒閉之時,日本越來越多像Sitateru的機構,他們有些是針對小企業的,也有些是針對傳統工藝的,方向卻殊途同歸——透過連結設計師與小企業、小型生產者與使用者,為企業以至傳統工藝引入新的思維。


例如名為「Made in Japan」以及「Japan Handmade」的計劃,兩者都是為振興本土工藝發展而開展的計劃。前者的創辦人下川一哉相信便利的生活並不等於豐盛的生活,認為日本傳統手工製作的日常用品更具個性,且會隨著我們的使用而逐漸成長,陪伴著我們經歷年月,於是在主張「舊去新來」的時代裡,決定透過一系列的座談會、工場見學等的活動,吸引年輕一代多了解日本各個地域的文化與工藝,同時亦為各個地區的工藝作市場推廣等等。


至於「Japan Handmade」則是連結京都工匠們的機構,他們與丹麥設計團隊OeO合作,為這些數百年甚至逾千年歷史的工藝,開發新的商品,難得的是,OeO看到了每種工藝的美之所在,最終的完成品將之具體地展現。例如金網的美在於其紮實卻具空氣感,而且材料就只是毫不起眼的纖幼金屬線。OeO將這工藝應用在燈罩製作,為製作工房金網Tsuji完成的設計裡,不但金網的美被看見,連金網構成的光影空間的美也被看見了。


日本不泛售賣雜貨的商店,而我特別喜歡由長岡賢明創辦的D&Department,這家現時在日本十個城市設有分店的雜貨店,搜羅了餐盤、煮飯用的鍋子、餐具、清潔用具等等的日常用品,不少都是來自日本各地家族經營的小生產商。說實在的,它們要不是被挑選出來,相信不少年輕一輩如我也難以明白它們的好,說不定多過些日子它們就會如其他具文化價值的物品般逐一消失。但在長岡賢明的策劃下,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物品再次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文化裡閃閃發亮。


城市裡,有那些物事是我們珍而重之的,不忍它消失的呢?我們又能為它們做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