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為何要設立一間工作室?

2021年01月 | 第四十二期

從大學時期到擠身藝術工作的過程中,房間的書桌成為了我很重要的工作室,尤其構思一個點子時,我習慣聽各種各樣的音樂讓大腦恣意放鬆奔馳,或沖上一杯咖啡擺在隨手可碰的角落,直至黄昏時分打開桌前的小燈泡,繼續在一堆筆記本、書籍、雜誌裡爬滾,讓思維交錯、重疊,展開又收回,一直到困惑時趴下倒頭直睡,直至醒來繼續重複……


設立工作室於我而言,就是創造一張在三維空間裡能展開使用並充滿痕跡的書桌,無論它是凌亂還是整潔,它都反映了我某個階段的精神與狀態,直至任務結束為止。


有人問現在流行的Work From Home不好嗎?既節省租金成本,又能省下路上的交通時間。我曾經也試行過一段時間,但最後發現除非你有額外條件能間隔出書房或會客室,否則Work From Home對創作人的身和心都不是個健康的選擇。當每天只停留在一個空間,吃着幾乎相同的食物,穿着同樣的T恤和棉質長褲,很快會感到整個人失去了該有的活力,與此同時也失去了與外界的情感互動。


有幾個對我而言很重要的工作建議,至今我都仍然努力遵守:

一、工作的地點不能是你睡覺的地方,最好也不要有床,否則你工作時會提不起精神(太容易想躲進被窩),要不就是晚上睡覺會因焦慮而導致失眠(腦海中還一直想着工作);

二、工作或創作會議儘量不要在咖啡館和圖書館,也不要指望吃午餐或晚餐時能好好聊創作(飲酒除外)。開會時該大聲講話還是要能大聲的喊出來,台詞要講出來,動作要呈現出來;在桌面上把印刷出來的成品平攤在一起檢視,而不是傳到Google Drive用電腦看;讓點子寫到紙上放肆的調亂拼貼,充分利用視覺思維去打破線性思維的局限;

三、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應該放空自己腦袋,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不要忘記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


工作室於我而言是更具侵略性和性價比的工具,我希望自己能記住「要追求更高成效的回報,而不是勤勞卻低效的省儉」。要能發揮工作室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通過它去完成你認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


然而現實還是殘酷的,再美好的事情日積月累後,依然會成為一種慣性的負擔。工作室的開支到底能否在一段時間後取得平衡,這要看你能否在運行過程中找到企業的商業模式,包括營運及經濟上的角色。雖然這些問題在設立工作室前應該已經有初步規劃過,但真正還是要在實踐過後,才能明白這生意該如何長久走下去。


借着經營工作室,好好審視你的事業是否在一個合理的產業結構模式中,如果沒達到預期該怎樣調整?嘗試把你的產品放在工作室最明顯的地方,並重新檢視如何把產品價值清晰的傳遞給消費者?產品與這個空間是否具備整體統一的品牌屬性?在工作室裡營運期間有沒有形成到公司獨特的文化?


由工作方式、內容、品牌到文化都可以透過一間小小工作室的設立而逐漸形成和發展,即使這個小天地假以時日因為其他外界因素要搬遷或者結束,要知道空間雖然消失,但大家一同在這裡辛苦建立的成果,已經滲透在你的品牌和作品中,它們會一直一直在這裡。


譚智泉_配圖.jpeg

筆者2015至2020年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