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蘊之

自由文字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將旅行視為一種修行,在每一處陌生的異地,學習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天、人、物、我的關係。著有:《澳洲不思議》、《吳哥深度導覽》、《孤獨星球LonelyPlanet“IN”系列:台灣》。


除了做商場,台灣的產業遺產還有別的出路嗎?

2015年06月 | 第六期

台北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與松山文創園區,是台灣歷史建築以「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再利用」的兩大巨頭,建築物本身都是日治時期的工廠。華山1914原本是酒廠,1990年代變成廢墟後,成為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團體熱愛的展演空間,2000年前後收歸當局整頓管理,營運團隊幾經更迭,現已成為時尚餐廳與展覽的代名詞;松山文創園區本來是菸廠,簡稱「松菸」,荒置多年後,2011年搖身一變成了設計創意中心,同樣作為展覽空間提供各界租用。


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保存、再利用,存在著許多無可奈何。依UNESCO的標準,「保存要連活歷史一起保留」,最基本的就是「真實性」與「完整性」,這兩點是文化資產鑑定的初步原則。但台灣對於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保存是非常排斥的,只要一有風聲,哪裡要指定成古蹟,要不就突遭祝融,要不就連夜趕在審議程序之前挖成廢墟,破壞它的「完整性」。因為一旦被指定,就不可能拆除蓋大樓、炒地皮,若是位於城市精華地段,等於是讓賺錢的金雞下不了蛋,於是屋主只好帶頭「殺雞取卵」,毀屋保地。「華山」和「松菸」都位於臺北市的昂貴地段,經歷過拆除與保存的爭議風暴,好不容易保留了一部分建築物,但更珍貴的技術、文獻、機器、歷史、文化脈絡,卻全都清除殆盡,只剩具有懷舊風情的空殼廠房,被改裝成一個個的招租單位,和商場的經營方式一樣,個別出租。


但是,不清空內容物改成商場,要怎麼賺取維護、營運的成本?難道都採取「凍結式保存」,弄成賺不了錢的博物館?承租的經營團隊也是滿腹苦水,老屋的維護成本很高,除了繳租金給業主,還要處理風化剝蝕、漏水、腐朽等種種問題,租給藝文活動展覽、演出、排練,開太高的租金,藝文團體又負擔不起。於是,只有付得起高租金的商鋪得以進駐,歷史脈絡、產業文化與傳承,都顧不上了,只求收支打平。


博物館是否真的賺不了錢?這要回歸博物館的獲利模式來思考,是否賺錢,不能用「博物館就是賠錢貨」一概而論,而是要看怎麼經營。產業遺產的保存與再利用,必須奠基於既有的文化脈絡,將活的歷史傳承下去,德國魯爾工業區(Metropolregion Ruhr)就是全球知名的成功案例。在魯爾,各區域、設施的再利用規劃,是以社區與都市發展的觀點,更宏觀的進行。所謂的「古蹟再利用」,絕對不是著眼於寥寥數棟建築物「清空之後怎麼賺錢」而已,必須依它的地緣位置、空間屬性、歷史紋理、鄰近居民的生活樣態與相互關係來評估,使代代子孫都能享受它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