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包子逸

曾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偏愛詩與散文,攝影與繪畫。熱衷於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希望能在婁燁的電影中跑龍套,替喜愛的歌手填詞。


移動的饗宴:新世紀的紐約派對

2015年06月 | 第六期

06(01)_包子逸.jpg

2011年開始,以Dreamland Orchestra主導的組織每逢夏日會在總督島舉辦連續兩日的爵士年代主題派對,現場彷彿可以遇見大亨蓋茲比。


輝煌的紐約夜生活,向來忠誠地反映當代的藝文脈動。


從有費茲傑羅背書的爵士年代開始,一直到輝煌的龐克搖滾與迪斯可年代,這個城市最好的文學、藝術與音樂創作,甚至撐起一整個世代的文化潮流,都能在文人雅士與叛逆小子的派對中看見端倪。隨著紐約地下搖滾聖地CBGB走入歷史,許多紐約客也湧起深刻的危機感:經典已成往事,21世紀的紐約還能出奇制勝嗎?


喜歡刺激的老紐約對現在宛如迪士尼的時代廣場不敢恭維,對他們來說,那樣的紐約太「安全」,太溫馨也太中產階級。儘管紐約的文藝競技場依然嚴峻,但我能明白他們的疑慮,畢竟紐約向來狂野無懼,催生出許多前衛的藝術悍將。然而,極度出格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凋零已久,當年雀爾喜飯店內落魄但才華洋溢的孩子們早各擁山頭,大家都在觀望,接下來還有什麼劃時代的文化盛世在等著我們。


網路世代崛起後,新生代的交流與發表模式產生劇變,紐約恐怕步入了真正「去中心」的「後現代」,人人都可以是大明星。


二十世紀末,紐約邊陲開始出現自立更生的Rubulad等次文化派對團體,隨後,2007年創立的Dances of Vice引爆了更多神出鬼沒的地下派對組織──這波「另類主流」不再拘泥於固定的舞廳、時間與主題,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盛大出場都是主題之夜,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主角,無法預測的派對時間和地點一律網路公告,是真正「移動的饗宴」(movable feast)。


過去,紐約的派對往往和少數知名俱樂部和名人緊密連結,紐約客大概不會忘記驚世駭俗的派對野獸Club Kids如何在各式派對獨領風騷,搖滾小子如何在東村的CBGB創造神話,安迪‧沃荷、瑪丹娜與凱斯‧哈林等輩又如何在Club 57、Mudd Club、Studio 54與Tunnel等指標性的夜店相濡以沫、蓄積能量。


但這一切都過去了。


二十一世紀的紐約偏好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名的十五分鐘」。文化的傳播,不再是「由上而下」、由文化明星和名店主導的遊戲,漸漸變成路人也能發光的有機共榮圈。


以Dances of Vice為例,他們是成功的有機社群,支援這個社群的成員來自網路、音樂、表演、特效、戲劇等多元的專業領域,購票進場的群眾也非等閒之輩,使得每一次的聚會像異時空的電影拍攝現場,視覺與聽覺表演讓人忘記呼吸。短短數年間,其知名度讓它發展出模特兒、派對企劃、化妝品服飾的品牌支線,支援這個社群中的專業人才雨露均霑,也獲得一展長才的獲利機會。


這或許便是網路許諾給我們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人是孤島,毋需馬首是瞻,只要有心,隨時隨地都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