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逸欣

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文字工作者,旅居英倫地區。曾參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展覽籌辦。亦擔任倫敦佳士得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課程講師,並為數家華文藝術雜誌之海外特約撰述。


彩虹驕傲:2017年英國同志議題展

2017年04月 | 第二十期

03_林逸欣_01.jpg


1967年7月,英國通過了性犯罪法案(Sexual Offences Act),將英格蘭和威爾斯年滿21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這是英國同志運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日後在1980年的蘇格蘭與1982年的北愛爾蘭,也相繼通過除罪法案,讓更多同志權利得以聲張。今年適逢通過法案半世紀,為了紀念這個關鍵事件,英國主要的藝文機構包括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以及國家名勝古蹟信託(National Trust)等,皆紛紛籌劃相關展覽。希望藉此讓大眾反思同志族群在過去所遭受到的不平待遇,更鼓勵社會持續關注同志運動發展,深入理解其在藝術文化裡所佔有的獨特性。


大英博物館


從今年5月到10月間,館方將以「同志簡史」(A Little Gay History)為名舉辦特展,探索西方歷史和文化中關於LGBTQ(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的經驗再現。展品年代橫跨千年之久,從埃及莎草紙的書寫、羅馬杯器的異色場景,到當代藝術家卡卡爾(Bhupen Khakhar,1934-2003)和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生)的圖像等,內容可說包羅萬象。透過這些物件展示,具體探討人類情愛、慾望與性別的差異性和多樣化。本展概念原奠基於2013年出版的同名書籍,作者理查德•帕金森(Richard Parkinson)曾任職大英博物館,書中對於館藏文物的同志主題多有精闢觀察與詮釋,更獲得2014年「石牆書籍獎」(Stonewall Book Award)等多項榮譽。


泰特美術館


與大英博物館「同志簡史」彼此呼應的,還有泰特美術館的「酷兒英國藝術」(Queer British Art)。該展作品時代聚焦於1861年至1967年間,主題則是強調當時LGBTQ族群的性別認同和文化迴響。展品包括繪畫、素描、照相和影片;藝術家則有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多拉•卡林頓(Dora Carrington,1893-1932)和鄧肯•格蘭特(Duncan Grant,1885-1978)等,是館方首次同志主題的大型展覽。觀眾能從中了解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的百年之間,當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與酷兒(queer)等現代術語還尚未出現時,這些藝術家們是如何透過創作來抒發個人情緒與傳遞內心感受。


倫敦之外


除了大英博物館和泰特美術館,英國其他地區的藝文單位也陸續呈現類似的紀念活動。例如國家名勝古蹟信託便舉辦「偏見與驕傲」(Prejudice and Pride)計劃,打算在數個同志名人的鄉村故居,譬如諾爾莊園(Knole House)、薩頓莊園(Sutton House)和史莫亥伊園(Smallhythe Place)等地,邀請民眾來探索舊居主人的生活世界。另外,南方伯恩茅斯(Bournemouth)的羅素-科特斯藝廊 (Russell-Cotes Art Gallery & Museum)和北方利物浦(Liverpool)的沃克藝廊(Walker Art Gallery)也都會在今夏推出嶄新的同志展覽。前者乃是與當地LGBTQ創作者共同合作,而後者則是以自身收藏為主要陳列。


建立LGBTQ博物館


一個名為「倫敦酷兒導覽隊」(Queer Tours of London)的平權倡議團體,從去年底開始便在市中心10個對酷兒文化具有意義的地點,放置粉紅色的募款箱,希望籌措經費為倫敦打造一間專屬LGBTQ的博物館。此舉不但能夠幫助民眾進一步了解同志文化,對於同志自身亦能加深其對社運脈絡和歷史發展的認識。期冀透過機構建立和展覽呈現,眾人得以在與多元社會中,塑造一個開放互惠與平等尊重的公共領域。截稿之際,英國政府正通過「圖靈法案」(Alan Turing Law),宣布赦免被「反同性戀法」定罪的相關人士。2017年的英國藝文界,勢必充滿著彩虹驕傲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