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歷史書寫的創造性:兩個文件展的觀察

2020年02月 | 第三十七期

十年一覺


去年年底,我為牛房倉庫策劃一個外地駐留藝術家的展覽,那時展場樓上兩層的空間正好在舉辦文獻展「我們・藝術空間」,展示牛房倉庫2001年至2010年間的展覽檔案,我便好奇地從自己的佈展現場走進牛房的歷史現場。

 

牛房一直是澳門當代藝術最為人熟知的實驗場,於是這次文件展便多少有着澳門當代藝術文件展的意味。但策展人似乎想將歷史書寫的權利留給觀眾,展覽沒有太多宏觀的敘事,主要是其時宣傳物、出版物與影像文件的歸類陳列。遊走在這些文件之間,它們開始自己訴說着自己,歷史感撲面而來,澳門的當代藝術終於到了要講述自己歷史的時候了吧?

 

兩個文件展,兩種當代書寫

 

2019年彷彿是澳門文化界回頭看的一年,除了有牛房的文件展,也有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舉辦的「O—90's澳門劇場文件展」,梳理了90年代澳門劇場相關的文獻和歷史。兩個文件展,一個再現了澳門當代藝術的現場,一個記載了澳門當代劇場的歷史。

 

劇場文化學會的文件展在立意上便呈現出一種批判性的立場,不僅梳理澳門劇場的歷史,也在思考資料的公共性與創造性。當澳門本地歷史相關的論述及著作多由外地學者書寫,由官方資助和主導,劇場文件展的策展人清晰地提出了本地劇場界自我書寫的需要。事實上,劇場文化學會在十多年前成立時便以推動本地劇場評論及研究為宗旨,主張「在歌舞昇平的時代,評論不能缺席,書寫就是力量」。這種對研究的重視與書寫的自覺,令本地的劇場創作有了歷史,亦令每一個建基在歷史之上的當代創作變得更有份量,我想這便是歷史資料的創造性所在,不僅為了記錄過去。


WeChat 圖片_20191212172122.jpg

牛房倉庫「我們・藝術空間」文獻展

 

相比劇場界,澳門當代藝術領域則缺少民間書寫的推動力量,展覽過後鮮少產生深度的討論或留下系統的記錄。無論規模多大的展覽,都只見媒體上的新聞繕稿,缺少專業的藝術評論以至展覽相關的討論,更別提澳門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了。以牛房這次文件展為例,展覽本身亦更傾向以文件自身展示歷史,缺少清晰的自我論述。這種論述的缺失,或許是為了給澳門當代藝術的歷史書寫留下更大的開放性,但會否亦在無意間令本地藝術工作者繼續習慣失語?

 

從歷史現場到藝術現場

 

近年澳門當代藝術領域其實有了不俗的發展,青年人開始可以以藝術為志業,本地藝術界與公、私部門的合作亦變得頻繁,一些藝術家亦開始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但整體而言,澳門當代藝術創作在地區與國際上仍很少獲得關注,一些相對成熟的藝術家亦較難有進一步的發展,這與澳門當代藝術評論及自我論述的缺失不無關係。一如劇場文件展的策展人莫兆忠在一次媒體訪問中說道:「你自己都不紀錄好自己,靠別人幫你在某個格式中塞資料入去的話,我覺得情況不是太樂觀。」

 

長遠而言,澳門的當代藝術工作者或許可以參考劇場界的經驗,形成自我書寫的民間力量,推動研究及評論的機制,培養專業的藝評人及藝術批評的氛圍;這樣澳門當代藝術的創作與展覽,才能慢慢建立起它的厚度,在一個個歷史現場之上構建更具深度的藝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