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澳門電影工作者薪酬問題

2018年12月 | 第三十期

對於想要嘗試入行的年輕人,其中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是電影行業的薪酬問題。

 

徐欣羨.jpg


與鄰埠香港的電影產業不一樣,澳門的影視製作才剛起步,所以澳門也沒有電影從業員的工會去協商一個固定的薪酬標準,換句話說,澳門的電影工作者是沒有最低工資,也沒有一個規定可以參考。

 

電影工作者的範圍很廣,從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到美術、製片和收音等,工種很多,包含的技術人員也很多。當中主創人員的薪酬差距最大,從無酬到幾十萬元不等,可算是最難判斷。以編劇為例,按一千萬以下製作成本的電影來算,編劇一般收費大概是十幾萬至百萬元不等,這當然跟編劇本身的名氣,還有製作成本的分配有關。我們雖然常稱劇本是一劇之本,但編劇的薪酬問題,就算在已有成熟電影工業的發展地區,還是會有爭議。回到澳門,編劇這角色更不用說,一般編劇只收到幾千元,最多是幾萬元,如果導演自己是編劇更可能一分錢都收不到。這嚴重失衡的問題,導致澳門缺乏編劇,需要找編劇時往往要向外尋找,但如果題材是關於澳門,則要花更多時間跟編劇解釋澳門的歷史背景和現在的民生民情。

 

另外一類很具爭議的人員酬金是技術類的工作人員。以攝影和燈光組舉例,攝影師的價錢是很浮動的。正常拍攝的算法,人工是按組數來算,一般一組10到12個小時,超時再額外算。首先,澳門的劇組很少能做到按時數來算,這牽涉到的原因很多,當中最關鍵當然離不開錢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跟澳門的某製片對話,聊到澳門的機燈組人員為甚麼工作時這麼長,也沒法算超時的錢。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澳門電影的回報率低,投入愈低的成本,虧損的風險愈低。然而從工作人員的角度,必然是希望能多拍幾天,分擔每天的工作時數,而且可以提升拍攝質量。雙方的邏輯都能理解,只是要投高的投資成本,在沒銷售出路的情況下,暫時還是條死胡同。再者,投資者也會質疑澳門工作人員的資歷問題,同工不同酬常常出現,如果是別的地方來的電影工作者,他們願意付出一倍甚至更多的薪酬。當然,我們本地的從業員也要撫心自問,香港的機燈組和導演組,是全亞洲甚至世界都有名的,他們最有名的就是速度和準確,澳門的工作人員有信心和他們比較下也不會差嗎?有信心速度上跟得上工業的節奏嗎?不過澳門工作人員缺乏拍攝機會和鍛煉又是另一個相對應的問題。我們一直與鄰埠的薪資作比較或參考,但又一直達不到,對澳門電影工作者來說只是加重了怨氣,而沒有一個解決出口。

 

電影工作者的薪酬問題,是一個難以判斷,也難以訂立規定就能解決。從事創作性的崗位,很難憑作品或創意來決定,她/他的薪酬應該是多少。從事技術性的崗位,也難以從她/他的年資來簡單判斷,有些人做了兩年就青出於藍,有些人做了十年還渾渾噩噩,那我們能憑甚麼判斷呢?夢想還是需要麵包去支撐,當然我們可以同時做着別的事情,然後用熱情去維繫這興趣。但當電影製作在澳門只是興趣,那電影在澳門就永遠沒辦法成為一門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