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明傑

林明傑,擁有20年電影開發及製作經驗。現任阿里影業電影顧問,曾參與製片統籌項目包括《竊聽風雲》系列、《龍門飛甲》、《智取威虎山》、《桃姐》及《激戰》等。電影編劇作品包括《韓城攻略》、《湄公河行動》及《紅海行動》,文字作品包括科幻插畫小說《機械屍人》及《香港製片——港式電影製作回憶錄》。

如何滿足後疫情時代的電影觀眾

2022年09月 | 第四十九期

看電影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大銀幕上的一切都是虛構的,但觀眾從中感受的喜怒哀樂情感卻是真摯的。因此,電影院是我們能夠遠離現實,而在黑暗中追求現實的地方。全球新冠疫情經歷近三年,電影觀眾的消費心理也從被動到主動發生了具體的變化。


在疫情以前,進電影院是大眾的線下主流娛樂之一。雖然它在消費者的心中排序近年有所下降,但畢竟還是長期存在並且觸手可及的娛樂方式。但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停擺,平常生活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突然無法再獲得體驗。消費者被逼留守在家,在影片平台上尋求影視內容來滿足。到了下半年影院逐步開放,觀眾持謹慎態度重新入場。在隔離期間沒有了的選項當重新恢復時,它是否仍然是以往理解的生活必需品,就這樣被動地重新定義了。


電影是觀眾的精神食糧。但疫情的反覆,讓大家更在意的是實際的口糧以及防護用品需求。被隔離在家的消費者,一旦重獲行動自由以後,明顯看到大家積極進行報復性的線下活動。但這些線下活動,更多是聚焦於容許朋友之間進行互動的娛樂活動,比如密室逃脫、狼人殺、劇本殺等。這些活動跟看電影的區別是更沉浸式的娛樂,可以穿上服裝和手持道具跟身邊的朋友持續面對面交流,共同經歷一段冒險。而不是像看電影般,雖然是三五成群走進電影院,但在黑暗的空間裡,觀影則是全場觀眾的私人體驗,黑暗讓你有獨自面對大銀幕的感覺,可以放心地流露內心的喜怒哀樂。在面對居家隔離後的消費者,他們更渴望能用肉眼看到活生生的人們。人不想再成為孤島。


01.JPG

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是全場觀眾的私人體驗


後疫情時代的觀眾,進電影院的機會成本比之前更高。有些觀眾會覺得今天不去電影院,對生活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即時性的衝動消費變得沒有那麼即時,可以稍等多一兩個月後,在影片平台上再看。但是這種延遲消費,對非常依賴票房收入的院線電影來說,是帶來實質性的傷害。


面對觀眾的消費心理轉變,電影出品方和製作方需要更系統性地意識到,院線電影源頭的開發環節,需要比以往更嚴謹和明確,真正懂內容開發的人才愈來愈有價值。不能在電影製作完成才去想推銷給什麼觀眾,而是從劇本開發階段已經要給予定位。因為觀眾不去電影院的動力加強了,所以製作方在故事源頭已經要想好如何吸引觀眾。這種吸引不是單純靠海報和物料來吸引眼球,而是要讓觀眾覺得這部電影能提供的類型、題材、官能刺激,是大家在家裡和影片平台上得不到的。這樣才能給予觀眾動力到戲院特意來看你的電影。


作為院線電影從業員,多觀察當下的影片平台正在提供哪些類型的影視內容,然後自己做排除法,才能分辨出具差異化的內容,作為院線電影的藍海。因為院線電影從開發到上映,動輒一年以上,所以從業者還不能只着眼於當下的內容,還需要具有前瞻性,預估未來一到兩年間觀眾的心態轉變。


02.JPG

疫情後的電影院


院線電影的路在後疫情時代似乎更難行。但反過來看,門檻更高其實是刺激創作者和製作方需要對自己要求更高,以質量更高的內容來吸引觀眾、回饋觀眾。觀影習慣不是單靠一部影片就能養成,而是需要從業者共同努力,持續不斷的提供優質內容,來重新培養消費者入場的習慣。我們不需要討論電影是否已死,只要電影人的心不死,電影就會永遠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