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邊走邊進化的戲劇修煉——
澳門劇場人北上生存記

2025年03月 | 第五十九期
文/羅德慧

無論任何行業,都需要發展機會開拓自己的可能性與商機,文化藝術都一樣。在講求創意、觀眾回饋的戲劇界,不少劇場工作者都踏出多一步,往內地探尋更大空間、更多可能性,豐富作品,也豐富人生。

今期的焦點報道,訪問了幾位近年在內地劇場界努力耕耘的劇團及創作人,他們有的透過連結內地的製作人或公司,為自己找尋更多表現機會,也有單獨的創作人以「打游擊」方式,以個人作品參加藝術節或各式比賽,爭取曝光及資源。透過他們的經歷,或能令更多正在努力的劇場人,找到新的方向。


pic link_02_cn.jpg  pic link_03_cn.jpg


滾動傀儡:在澳門,製偶空間難尋


「我想我們是幸運的。」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兩位聯合創辦人趙七與林婷婷,於2024年有機會在內地參與了兩個在製作文化上截然不同的演出,好的經歷讓他們感覺如沐春風,遇到有挑戰性的,也使他們急促成長,功力大增。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是澳門一個專注在偶戲的發展及推廣的戲劇團體,團長之一林婷婷,現時是上海戲劇學院研究院課程的客席導師,教授當代戲偶及物件劇場的創作。2024年,滾動傀儡與上海木偶劇團合作,林婷婷擔任偶戲《銀河系歷險記》導演,在專業的國家院團之中,她充分感受到劇團對偶戲的認識與尊重,製作團隊龐大,有充足的成本動用大量器材,作為創作者的她感覺幸福。但這個成熟的程度也與內地本身的文化底蘊、習慣有很大關係。以上海木偶劇團為例,來自省級的資源豐富,人才濟濟,製偶、排練、演出空間充裕,觀眾量亦不是問題,這背後既傳承了一種民間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觀賞習慣,戲偶源遠流長的歷史早已吸納了一批固定觀眾,而政府願意分配資源,保留需要珍視的傳統技藝,讓它持續有發展空間,亦使幾位外來的創作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最佳一面。


1.jpg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兩位創辦人,林婷婷(左)與趙七。  圖/施援程


3.jpg

與上海木偶劇團合作,她看到國家院團在保留傳統藝術的豐富資源。  圖/受訪者提供


相比起以「文化權利」角度出發的公營劇團,商業市場講究的自然就是收支平衡。年中,他們與內地的製作公司合作,成為大型兒童偶劇《珍奇動物大追蹤》的主創團隊,以偶戲推廣科普知識。為了節省成本,整個戲台前幕後只有七個人,緊張的入台時間、製作佈景與道具的時間,每一樣都需因應之後巡迴會進出不同省市的劇場而不斷調整,演出場地卻由兩百人的小黑盒跳到要容納五百位觀眾⋯⋯每一樣都是團隊大考驗,就連演出要用的戲偶也是演出當天才送到。演出最後在全場爆滿的反應下落幕,在杭州與上海演完之後,接下來亦會到其他地方上演。


國家支持與商業製作帶來的思考


一年內經歷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製作與創作經驗,林婷婷思考的是,保障文化權利和推動文化產業是應該要分開的,「澳門近年就是沒有了(文化權利)這一塊,覺得我做文化就是在做事,這幾年推去產業那邊,這邊就空了,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推動本地藝術家發展本是政府層面的責任,近年各大休企都在政策推動下,推出了不少非博彩元素項目,當中不乏與文化藝術相關。林婷婷希望,政府也可進一步邀請休企多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增加他們的曝光機會。「若不是政府推動他們,他們是不會覺得澳門的藝術家是做得到的,也不會投資在這些東西上。」


滾動傀儡在路環有一幢三層樓高的駐點,既有製偶工房,亦有小型演出空間。但隨著租約期滿,在資助金額與演出空間都縮減的情況下,滾動有機會撤出該處,而北上於橫琴或其他地方駐留,亦成了他們其中一個方向。趙七說,「我們其實很明顯知道在澳門,想找地方做是好難。如果澳門的政策短期內不變,或者資助沒有辦法讓我們在這裡維持的話,其實走出去,不是一個選擇,是必須的,但怎樣走,走去哪裏,也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