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袁一豪:與有共鳴的觀眾相遇

2025年03月 | 第五十九期
文/羅德慧

pic link_01_cn.jpg  pic link_03_cn.jpg


袁一豪是舞台劇演員,大學時在台灣學習京劇,練得一身好武功,回澳在怪老樹劇團工作,既做導師,也跨足成為導演、編劇、戲劇構作。在劇場中古怪多變,在劇場外他就把想像化為實踐,走出澳門劇場的常見運作模式。「一個劇團可能一年內有五個年度(計劃),差不多兩個半月就完成一個計劃,是很高壓的,你可能半個月寫劇本,半個月排練,然後完了,演員休息一會兒又下一個,不停產出,其實是廣告公司。」


4.jpg

袁一豪化想像為實踐,走出澳門劇場慣常操作模式。  圖/施援程


滿足創作欲望,他與舞者劉沛麟,於2022年以《劉Bon學堂》參與深圳「蛇口戲劇節」徵集,沒想到就中了,得到了公演的機會,也由此接觸到與澳門完全不同的觀眾文化。《劉Bon》是個很瘋、尺度很大的演出,他們在澳門演時,不少觀眾都是朋友,大家一起玩得很高興、很投入,內地的觀眾雖然較慢熱,「但其實他們不停在演出裡思考,即使你做好無厘頭的事情,他們都在想,有甚麼意思呢?為甚麼要這樣做呢?開始慢慢帶動氣氛之後,整個演出完了,然後就會開始聊,為甚麼要這樣創作?」2023年,袁一豪再以《造美之城》與內地觀眾見面,他感到作品想談論的主題:關於性別、關於美的定義,這些在內地觀眾身上更能找到共鳴,迴響不斷,這些對創作人來說,是十分寶貴的滿足感。


兩地觀眾的落差


2024年,袁一豪參加了浙江的「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環節,以導演加編劇的身份,寫出以談論女性生育焦慮為主題的《達爾文》,晉身最終十八強,有機會演出並接受所有觀眾票選,而在網路上的討論也十分熱絡,不管何種回饋,都形成一股迴響,刺激著創作者。同期在澳門,袁一豪另一個作品《身份》在澳門推票困難,令他情不自禁在社交平台說出一句「尤其深刻的是一邊免費取票的競演單元票價炒到380也還有人收,觀眾提前早上六點排隊入場;另一邊是下跪式求觀眾入場。」


5.JPG

袁一豪寫出《達爾文》,參加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  圖/受訪者提供


兩邊市場、觀眾反應難以相提並論,但這個落差卻反映了澳門劇場面對的瓶頸,還有城市的廣度帶來觀眾組成的差異,以及大家對議題的共感程度。「女性議題在澳門,根本翻不起波浪,翻不起甚麼反思,但在內地,單是去年的青年競演已經有三、四個與女性議題有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可以引起反饋。他們非常清楚內地的女性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意識到龐大的社會體系怎樣壓抑著女性的時候,才會對戲有共鳴。」


除了觀眾與表演者間在互動更多之外,演出資源也跟本地倚賴資助的生態截然不同。袁一豪現在走的路、也是很多創作人都做的,就是不斷創作,用新作品投向各地的戲劇節,搏一個會被留意的機會,再獲邀做其他演出。另一方面,不同場合也會衍生各式各樣的商演機會,內地場地夠多也增加了他們的表演機會。基本上,創作最一開始都從自己掏腰包開始做起,他會靠著自己其他的技能,例如高蹺,或他最擅長的京劇作商業演出。


接觸過內地不同的戲劇節、藝術節,他認為每個節要建立鮮明的形象和取向,才有機會在一眾大大小小的藝術節中脫穎而出,甚至吸引到不同省份的觀眾來湊熱鬧。而在創作上,比起把內地的創作帶回澳門重演,他更希望藉助內地的大小平台,發表主題上與世界有共通性的作品,也能與更多能對作品能產生共感的觀眾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