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與疫情共存的藝術日常

2021年11月 | 第四十六期
文/羅德慧

沒完沒了的抗疫生活叫人疲倦,當抗疫成為常態,生活又要如何與疫情共存?今年2月,歐盟文化與教育委員會一項研究顯示,2020年文化及創意產業的收入比2019年下降了31%。藝文工作者的工作形態在不穩定的大氣候下容易成為動搖的一群,在疫情的衝擊中,面對的不確定性更高,但藝術所能發揮安撫人心的力量,也在現時更為突顯。


疫情既是無可避免,也是一個機會讓人審視多年來的生活習慣原來有改變的可能。不同風格的展覽,在疫情下演變出不同形式來應對;自負盈虧的博物館,運用最新科技,拉近人與人、人與展品的距離;劇場跳出慣常形式,不再以劇院為背景,跳出更多面向的可能性。


pic link_02_cn.jpg pic link_03_cn.jpg 

玩具學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玩具展


玩具,可以是小孩的玩意,更是不少大人的最愛。於今年初成立的「玩具學院」,在疫情下多次改期都未能正式為旗下第一堂課「澳門藝術玩具展2021」(下稱玩具展)舉行開學禮。即使阻滯不少,並沒有因此放棄。學院正準備把學堂移師至網上進行,時間地點有變,與大眾分享交流玩具心得的熱血卻不變,誓要開學招生,邁出玩具學院的第一步。


展覽策劃之一Sylvina介紹,玩具展原定於8月底9月初舉行,取其「開學」的意味,後因疫情延至10月上旬,卻又遇上另一波疫情爆發,展覽再度剎停。玩具展原定由四大部分組成,包括展覽、玩具市集、山寨玩具工作坊與導賞團,從欣賞至動手創作兼備,貫徹他們「玩物壯志」的校訓。由於規模不小,玩具展本身會收取入場費。現因把展覽與銷售移師網上進行,他們決定取消門票收費,把門檻降到最低,工作坊則改以預約制進行,參加者也得以看到玩具的「真身」。


Copy of 1.jpg

展覽策劃人Sylvina(左)與阿飛期望,玩具展可推廣玩具文化,令更多人明白玩具有價,同時能開展藝術玩具創作人及愛好者的交流平台。  圖/施援程


玩具展一共有26個參展單位,其中16個來自內地、香港或外國,希望製造交流機會。疫情令藝術家未能親身出席,唯有繼續在網上與大家見面。「雖然現在科技很發達,所有作品也都可以用郵寄的,但始終我們常說要教育、培養,中間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一塊。如果外地藝術家能親自來到澳門與我們交流,整件事就會更加豐富。現在只能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網上平台)。我們只能盡力令整件事更好,完整地把他們的訊息帶出來。」Sylvina說。


儘管「病毒君」多次來襲,不過未必只帶來厄運。Sylvina與另一位展覽策劃阿飛都相信,網上展令有興趣的觀眾不限時空都能欣賞心儀玩具,反而有機會吸收到一班新血。他們的目標是希望凝聚到一批藝術玩具的創作者與愛好者,令「玩具學院」成為本地與海外玩具藝術家匯集的平台,讓人看見外地已發展成熟的玩具外,更留意到一批澳門自家製的作品。「可以告訴消費者或想入行的人知道,做到好的產品不單是興趣,是可以賣的,而好的產品都需要好的平台,我們就希望做到玩具展,把文化推介予觀眾。」阿飛以內地相當受歡迎的「泡泡瑪特」為例,證明玩具都足以瘋魔無數人自掏腰包,創造出能夠上市的價值。


小小一件玩具,為成年人提供了精神寄託,角色背後的故事,也令更多人對「玩具」產生共鳴,繼而激發他們需要擁有的欲望。這些玩具因應材質、人工處理工序的複雜程度、花費的時間、生產的方式與數量等,售價從幾百至上萬元不等。玩具角色的誕生源自不同故事,有些是向電影角色致敬;有些是從已創作出來的IP發展成商品;有些則是創作者從其他領域的畫作中繪出相關角色,再把它實體化為玩具,例如AAFK的「MoeJoe」便是一例。AAFK本身是塗鴉藝術家,在作品中以自家的寵物狗的故事為題材,之後創作出狗造型的玩具,在內地不少玩具展參展時都賣出好成績。


「現在小朋友玩玩具少了很多,因為電子產品實在太強了,即使現在的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他們玩的都不是玩具,而是拍卡機。希望無論大人小孩玩(玩具)都好,玩的是一件實體的東西。」潮玩在香港、內地乃至海外,創出的商業價值都不容小覷。阿飛與Sylvina期望一方面繼續讓公眾明白玩具有價,同時也藉着參與不同的玩具展,讓本地玩具創作者有機會讓更多人認識,擴大產業的發展空間。


Copy of 3.jpg

玩具角色的誕生各有起源,部分是向過往的電影角色作致敬,如阿飛手持的哥斯拉便是一例。  圖/施援程


澳門藝術玩具展:https://fb.me/e/Z8uiYJ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