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借鏡世界 疫情下的應對之道

2021年11月 | 第四十六期
文/羅德慧

pic link_01_cn.jpg pic link_02_cn.jpg

打破博物館內外的高牆


AR、VR這類結合科技與各類藝術的發展,早已不是新鮮事,在疫情的時機下,這些無需與人接觸卻又能親近藝術的科技,反而拉近了大眾與展品的距離。已有150年歷史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與當地的電信商推出了「The Met Unframed」沉浸式虛擬體驗,參觀者可以在網上欣賞該館12個展覽廳、約50幅的藝術品,精細程度甚至比現場欣賞更清楚。另外也能藉着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令虛擬內容與真實場景並置,觀者並能與展品進行互動體驗,加強觀者與作品的聯繫。這項沉浸式的體驗,吸引了全球超過9億人次的點擊,超過140個國家的藝術愛好者,得以安坐家中飛到紐約。


撇開了科技,直接把作品移師至街頭,又是另一種體驗。疫情一度令博物館開館無期,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於今年5至6月,舉行一場名為「Just around the corner」的特展,把二十多幅具代表性的館藏放大為高解像度的複製畫,置於馬德里的街頭巷尾,包括學校、圖書館、健身室以至不少建築物的外牆上,除了吸引途人目光,更令人在震撼的畫面下,傳達藝術所能帶來的安慰。


看更多:https://bit.ly/3pJCFWZ


當劇場不在劇場發生


疫情以降,各地劇場都承受不定期開或閉館的困擾,除了把劇場演出變成錄影版本外,戲劇/表演的不同框架可以如何與人連結?台灣有策展人策劃了一場「迎頭趕上藝術節」,表明這並非「線上藝術節」,而是將節目從構思階段,就從網上收看/參與出發,無需聚集,只要一台手機就可以連上演出,不限時空與表演接軌,大大打破了時空的規限、人跟人的距離、觀與演的關係。在這場藝術節中,本地製作人鄺華歡也聯同了其他創作人,推出了節目《司打口澳客》,以聲音導航配以實景影像、互動遊戲,與觀眾走過了一遍司打口的前生,以科技穿梭史料,也是對觀演的一種重新探索。


對獨立書店的支援


在疫情下,法國對文化界提出的援助政策力道之大,在全世界可說是走得很前面。當地最近更通過了法例,限制網購書商的郵費下限,從根本上限制了大型書籍網購平台在接近零運費上對書店帶來的傷害,保護獨立書店的生存環境。


獨立書店在法國一直都備受法例保障。全國有接近四千間獨立書店,但大型網購平台推出低廉的運費優惠,足以令很多人從傳統書店轉投網購的懷抱。法國自1981年起,已有法例規定所有書籍必須定價發售,優惠不得低於5%;至2014年,更通過新例,禁止免運費,但大型電商就以低至一毛錢的運費來搶客。疫情期間,書店被當局豁免為可持續營業的「重要商業活動」(essential businesses),可見政府對書店作為文化財產的重視程度,現時更真正從政策上協助當地業者,在更公平的環境下持續為愛書人保留一片實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