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李偉榮:有競爭才有進步動力

2025年04月 | 第五十九期
文/羅德慧

pic link_01_cn.jpg pic link_02_cn.jpg


李偉榮,是土生土長的澳門編劇,他的編劇之路,本身就已經可以寫成一個劇本。


李偉榮年少開始走上戲劇學習之路,一直都向著編劇方向前進。八年前,他參加了香港公開大學的編劇課程,原本每個星期去一堂,輕輕鬆鬆上完就回澳,但某個晚上他突然有個感悟:「課程一完我應該都是回去打工,正常的上下班,那麼我到底去香港幹甚麼?」他在公園長椅上坐了一晚,第二天,他動身去租了間籠屋,在香港住下來,工作、過活,找機會。閒時上網,他在微信上找到了一個內地劇本創作比賽,首次投件參加北京的比賽,就入了最後三名,但他需要自己想辦法留在當地,每星期一次由行內編劇指導修正劇本,一直完善它。


7.jpg

李偉榮多年來持續創作,參加內地編劇比賽,探索出一條編劇發展之路。  圖/施援程


從那時起,李偉榮無間斷參賽、走過不同城市,體驗國內的文化、環境、人情冷暖,也不斷創作新的故事。他會在小紅書或微信上,搜尋各大小比賽,漁翁撒網式的投遞。單是2024年,他就填了二十幾份報名表,每一份都代表了一次機會,一段旅程。他的不斷付出,中間也換來了一些獎項的肯定,去年11月憑劇本《瑟縮之間》於廣州第十二屆青年非職業戲劇創作(比賽)中榮獲最高獎——最具創造力演出獎,而他本人則獲得了優秀非職業戲劇人獎(編劇)。


劇本需要反覆打磨驗證


《瑟縮之間》正是由這段屈居在香港籠屋的經歷說起,結合社會現狀,講低薪青年的生活掙扎。劇本於2019年寫成初稿,分別參加過澳門、香港、內地的讀劇,歷經了無數版本,也曾改編成《2 X 1.5》在澳門上演過。李偉榮認為,劇本是需要被反覆驗證,需要有時間、空間讓它成長,才搬上舞台的,每次打磨修飾都是讓它更有機會得到觀眾的認可。來自澳門、以粵語寫成的劇本,本身在內地參賽就有一定優勢,「不用與寫國語的劇本競爭」,加上「香港籠屋生活」帶有一定的獵奇色彩,可能因此也較易受到關注。政策上,大灣區發展備受重視,他形容這些都是澳門劇本的「紅利」。但劇本寫成了,如何讓它孵化也是學問。他認為,內地的模式就是透過不停參賽,一方面累積知名度,甚至如果能爭取到獎項,有機會讓劇場方見到,以及認識更多業內或者政府人士,有機會使作品能搬上舞台。


8.jpg

得獎作《瑟縮之間》,靈感來自於他在香港住在籠屋的生活經驗。  圖/施援程


這麼多年下來,他認為參加比賽是他編劇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因為「它有deadline、有競爭、資源集中」,在激烈的競爭下會推動人進步,而澳門正是缺乏了這樣的進步動力。 同時,澳門因為沒有獨立的場地方作出邀約,也限制了戲的發展可能。隨著參加比賽漸多,他慢慢摸索到一套模式,並移植到澳門,產出了一套培養編劇的方法,應用在「劇本倉庫」計劃之中。這個計劃召聚了澳門目前活躍的編劇,固定會有讀劇聚會,會討論各自的作品,又會邀請較為資深的劇作家擔任導師給意見,也會組織一起到香港、深圳、廣州、佛山等地,與當地觀眾分享自己的作品,更重要是讓大家多開眼界。「因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可能從小到大都在同一個區讀書、居住,格局較小,能到不同城市與創作者交流,對寫作也有所幫助。」


對於「往內地發展」這回事,他倒認為這個邏輯未必是「澳門人走出去」。眼見內地不少人經常都穿州過省工作,他認為自己往內地走「只不過是一套工作模式」,十分平常,他認為創作者可以把眼光放遠,「不要講到全世界這麼遠,至少都可以看看(中國)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