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從網絡媒體到出版印刷—別有天詩社為本澳詩人撐起一片天

2019年04月 | 第三十二期

文/黎祖賢

本澳圖書市場有不少懷抱出版理想且風格獨特的出版團體,不同於一般的大型出版社,他們雖編製極簡,卻更富彈性與創意。本期「在地正文創」欄目邀得兩所本地獨立出版社團為讀者分享經驗,看看他們如何通過出版書刊實踐創意,尋求曝光與生存!


chi_report-04.jpg


澳門曾有「詩城」的美譽,一直有意見認為澳門是全球詩人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大家的生活周遭可能就存在一、兩位詠物抒情的文人,在大眾目光之外,默默耕耘地進行詩歌創作。怎樣提高詩人及其作品的能見度,對本澳詩歌發展可謂至關重要。成立於2002年的澳門別有天詩社,一直致力凝聚本地詩壇力量,透過紙媒乃至新媒體等載體,一步步吸引讀者走入詩人筆下的一片天。


將詩歌創作融合多媒體


澳門別有天詩社副會長洛書介紹,詩社原為網絡文學討論平台,由兩岸四地熱愛詩詞創作的人士所建立,讓詩友發表及討論作品。直到2014年,詩社才正式在澳門成立為社團實體,更好地凝聚澳門詩人及推廣澳門詩歌的發展。詩社目前有二十多名登記成員,主要以澳門詩人為主,活躍於詩社平台發表作品的人數則逾40人。她特別指出詩歌與多媒體結合是詩社成員作品的一大特色,「我們以創作現代詩為主,(部分詩人)更將詩歌與多媒體結合,好像有詩人喜歡拍攝,便將詩歌與影像放在一起;亦有詩人本身是音樂創作者,將詩歌與音樂融合進行再次創作。」

 

堅持紙媒出版的情懷


走過十多個年頭,詩社的作品發佈平台亦隨時代變遷,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網站討論區開始,詩社近年逐漸將重心轉移至Facebook及微信等新媒體。Facebook及微信令大家能夠容易地分享作品,讓更多人士,不僅是澳門,還包括外地及兩岸四地的詩人和熱愛詩歌的人士閱讀作品,創造較大的推廣效應。」洛書透露,目前詩社在有關媒體的作品發佈量平均每月達數十篇。


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出版業可謂備受考驗,源於網絡時代的詩社卻一直注重紙媒這版塊,過去曾出版《彩繪集》及《迷路人的字母》等詩合集,最近更決定為其成員打造2019詩歌精選出版系列」,打響頭炮的是今年1月出版的《唇》詩集,記錄本地詩人、詩社理事長邢悅近年的作品,今年稍後時間亦為詩社成員另外出版三至四本詩集。「對詩歌愛好者或詩人而言,捧着一本書閱讀是一種情懷、感情寄託。」洛書最近亦與其他夥伴成立了本地出版公司「引文化」,更好地推動澳門詩歌發展


出版詩集親力親為

 

「出版業的前景可能沒有以前那麼風光,但只要仍有一批閱讀愛好者—(紙媒出版)便可繼續發展下去。」洛書指出,「網絡無疑帶來方便,讓讀者更容易接觸作品。當在網絡平台累積了一批粉絲後,等待時機成熟便可推出詩集,兩者是屬於互補關係。」

 

跟新媒體「按一鍵、即發佈」相比,洛書形容傳統的出書過程十分「瑣碎」,涉及策劃、排版、設計、銷售、推廣等多個步驟,加上澳門沒有圖書經銷商,他們需逐家書店叩門傾談書本上架寄售事宜。「在澳門出書是要靠自己,如舉辦宣傳活動需與圖書館合作時,亦需要親力親為接洽。」

 

用有限資源將出版做到最好

 

不過,辛苦付出可帶來物質成果嗎?洛書坦言圖書出版的資助是有限,政府及詩社的資金支援往往佔不到出版成本的三分之一,餘下的資金需作者自掏荷包;另外詩社出版的圖書定價並不高昂,但發行量只有數百本,出版詩集也難以有營利。「詩人都清楚明白(出版景況),但他們都願意出版詩集。」驅使他們走上這條路的原因,離不開洛書口中的熱情——對文學的熱情,更是對自己創作熱情的肯定。

 

雖然是自資出版,但並不影響詩集的發佈,以《唇》為例,詩社和引文化共同為作者先後策劃及舉辦了三場新書發佈會及媒體宣傳,其中一場在澳門大學文化廣場舉行,而《唇》更是作為澳大博雅新書系列被隆重推出。洛書表示,希望將詩歌帶進校園,讓更多大學生認識本澳文學。「出書可以是十分簡單,只要你有作品,印出來便可成書,但我要做的是一本精緻、有質素的書,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


別有天詩社

www.facebook.com/outerskyp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