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包子逸

曾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偏愛詩與散文,攝影與繪畫。熱衷於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希望能在婁燁的電影中跑龍套,替喜愛的歌手填詞。


重新認識台灣:在地小雜誌

2015年07月 | 第七期

2013年開始,每年夏初,小誌獨立刊物市集便會在台北東區的「行者」地下室展開為期兩日的聚會,現場有地下音樂表演、小吃攤,還有無數讓人眼花撩亂的自製刊物。


第二屆小誌市集的角落裡出現了兩位創辦《藍鯨》雜誌的年輕編輯,他們抱了一疊創刊號到現場試賣,銷售成績亮眼。《藍鯨》是一本探訪台灣在地文化的小雜誌,專門深入尋常城鎮鄉村,發掘那些平常可能容易被人遺忘的文化風景。刊物市集結束後不久,《藍鯨》巡迴全省舉行創刊號發表會,先在獨立書店展售,最後於誠品和各大網路書店上架。


與《藍鯨》類似,由台灣年輕人採訪撰稿,以「重新認識台灣」為志向的深度地方雜誌,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如以台南為據點的《透南風》,專門主題式介紹南台灣的地方生活美學與文化產業,雜誌還配合當期主題附贈地方手工品。


向來對社會議題有高度凝聚力的高雄美濃人,自2008年以來便有計劃地推出《野上野下》迷你刊物,報導美濃自然、產業、人文,成為這波新生代「在地小雜誌」風潮的先行者之一。《野上野下》推出十幾冊後,一群返鄉的年輕人於2011年進一步組織了「野上野下」文化公司,在鎮上設點販售出版品與在地產品,組織在地農業與文化的體驗與行銷活動,還成立了使用當令美濃農產製霜淇淋的「遛食冰」(客家語「來吃冰」之意)小舖,處處可見新生代與對土地的深情。


隨著永續概念的日益成熟,類似「野上野下」的組織開始在台灣各地生根,諸如彰化溪州的「成功旅社農用書店」、高雄哈瑪星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與「拾在工創」、台北貢寮的「狸和禾小穀倉」,還有新竹的「見域亭仔角」等等,它們積極參與並推廣各種人文與產業活動,介紹日常小吃、人物、空間與歷史地圖,扮演文化媒介的角色。新生代對台灣本土文化細膩的觀察力,以及對公共議題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令人耳目一新。


類似的地方組織都有自製的地方刊物,除了小冊與書籍,還包括定期出版的小雜誌,包括逗點文創社創辦的桃園地方誌《夭夭》、高雄叁捌旅居創辦的鹽埕地方誌《什貨生活》、見域工作室創辦的新竹地方誌《貢丸湯》。今年,基隆的《雞籠霧雨》和花蓮的《拾紙》也加入這越來越壯觀的隊伍,變成在地小雜誌的最新生力軍,未來他們還能帶來甚麼新觀點,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