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鄧曉炯

寫作人、文化評論人,曾獲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獎,出版作品包括:小說集《浮城》、《刺客》、《迷魂》及評論集《有感爾發》,其中《刺客》、《迷魂》等小說被翻譯英、葡文出版,過往亦涉足戲劇創作,作品包括:兒童劇《魔法寶石》、《反斗西遊記》,澳門民間傳說系列《石獅子》、《許願靈猴》及改編劇本《女帝奇英傳》(梁羽生)等。

社交媒體的「雙面刃」

2015年10月 | 第十期

04_鄧曉炯_01.jpg


如果大家近年有入劇場欣賞舞台表演,或許會留意到,在最後的謝幕環節,導演、製作人們除了大多循例感謝各方單位及觀眾之外,更會呼籲大家到臉書上多點讚發post,將演出資訊、觀後感受分享給身邊朋友。的確,像《鳥人》(Bird Man)裡靠劇評人「一筆定生死」的殘酷情形,如今正悄然發生轉變,臉書、微信、微博、Twitter……各種社交媒體平台正逐漸取代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文創產品消費行為的影響,看了某齣戲劇或電影,身邊好友們在臉書上紛紛大呼「超級精彩不容錯過」而產生的推動力,可能比在《澳門日報》或TVB賣頭條廣告更加有效!


全球排名第一的凱洛格商學院(美國西北大學)戰略與組織行為學講座教授、管理學大師保羅‧赫希(Paul Hirsch)曾指出:「大眾媒介是文化產業系統中的子系統,某種流行元素和時尚的傳播會受到這個戰略關口的阻礙或放行……要經過大眾媒介的把關和篩選,大眾媒介相當於創新體系的『監管機構』……沒有任何產品能夠進入社會子系統(比如零售商店),除非它預先得到組織內的每一個環節的認可。」可見大眾媒介對文化產業的運作舉足輕重,因為它能將創作人、評論人、投資人、消費者互相串連,而多元化的媒介(放諸今天,也包括了形態和名稱各異的各種社交媒體)按照各自定位,再細分小型分眾平台並滲透到不同的小圈子,能發生微妙而深遠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不斷普及,如今各種社交媒體平台正在搶奪傳統媒體的受眾,從8歲到80歲的人們好像都正在或將要「轉台」,可以預見,最後一統天下的必定是新媒體。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以往在傳統媒體,資訊的選擇、發放以及管理都有一套運作規則,也有一批專業人員(從記者到編輯到社長)在背後打理,藝術行政人員或企業公關要操作的話,至少還有譜可循;但來到「水銀瀉地式」的各種社交媒體,它們看似開放隨意,但實際管理起來非常困難,因為它其實沒有甚麼特定的管理者在後面操作,只是靠瞬息萬變的情緒和話題在牽引,尤其碰上了「危機管理」更是無從入手,搞不好就風勢逆轉,發文博Like者最後被「打臉」到落荒而逃也經常發生,因此也成為欲借其東風者又愛又怕的一把「雙面刃」──雖說善加利用可以近「零成本」優勢,傳播推廣自己的產品、服務或品牌,擴大消費市場或知名度,但另一方面,這些社交媒體也是無所不在的「監視器」,身邊每個人、每個客戶、賣出去的每件產品,在無遠弗屆的網絡社交平台上,都有可能變成一個隨時引爆的「炸彈」,讓你疲於應付。所以,「社媒營銷」勢必將成為文創業者不可忽略的一門大學問,說不定,這裡面本身也蘊含著無窮創意商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