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神秘主義式市場學

2021年06月 | 第四十四期

「好了我必須承認,我真的不知道你的演出是在幹嗎,但門票居然一下子賣光了,到底原因為何?」好友在電話中向我祝賀的同時,向我抛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當市場要求你明確在文宣中把創作觀念闡明的時候,有沒有另一種策略,能將故事或概念表達得像一劑令人沒法抗拒的迷藥,使接受者產生一種不知名狀的幻覺?進而在失去理智後決定進場觀看一探究竟,以求獲得解藥。


把時間推前至2018年,當時我在北京排練話劇《綠精靈》,在接受採訪者訪問後,我疲憊地坐在房間的一角,覺得身心被掏空。要用言語去解釋清楚一部戲的意思,於我而言是一份責任,但卻不是我的興趣。我有時候根本不完全知道作品的所謂思想立意是否確切存在,在創作進程中甚至會懷疑作品是純粹胡扯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必須以求證的心態不斷去質疑自己的假設,這種創作方式逼使我不斷推翻自己粗淺的構想,進而走入下一個思維領域。那麼問題便來了,在宣傳作品或闡明作品時,一切言詞必將受當下創作人自我批判的目光影響,但文宣報導卻好像總只替消費者着想,執行一種藝評人的掃雷精神,銳意為觀眾帶來一個完整的、邏輯的、體面的框架和定義。


我必須表明,在以上時刻衍生的乏力感,足以吞噬我對作品的激情。於是訪問過後,唯有躲在角落以尋求一絲的平靜。然後不禁質問自己,這真的是市場推廣的唯一創意策略嗎?有沒有一種市場學,並非只為觀眾尋找節目而設,同時也為着給創作團隊釋放價值而生,好讓能尋找懂得欣賞他們品味的觀眾?


於是在近年製作的新項目裡,我和團隊成員開始嘗試以另一種方式去介紹作品,稱為「神秘主義式市場學」。其原則為以下幾點:

一.不故弄玄虛,但努力尋求作品中獨特意象加以發展;

二.不要將文字寫得太滿,並統一整體文字語感;

三.以視覺語言突出主題,建立風格感,而非交代情節人物。


說到底以上的市場策略,並非告訴觀眾一個演出有多好看,情節有多特別,表演者有多迷人,相反地是要把製作放在一邊,而將整個宣傳策劃,從文宣、圖像、字體和標題等,當是一個獨立的作品(或者帶有限度的關聯)。如果作品充足好,就會讓人感到對團隊正式的製作亦充滿期待。而整個過程極其量只是透露出非常有限關於演出實質性的內容,在保持神秘的同時,也令創作團隊不會因此而肩負上不必要的包袱與壓力。


在「神秘主義式市場學」的操作下,不只是一個演出可以借以宣傳,甚至是一個年度劇季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去完成。當內容不是主要推銷的貨品,被突出的就變成了團隊所經營的文化品牌,以及所信仰的一切美感與信念,這些亦正是一個成熟專業團隊背後,最為迷人和吸引的價值所在。


譚智泉_配圖.png

當內容不是主要推銷的貨品,被突出的就變成了團隊所經營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