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少鵬

專職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工餘藝術評論。德國埃爾福特大學維利‧勃蘭特公共政策學院碩士,前德國埃爾福特愛樂室內樂團單簧管演奏員。欣賞古典音樂,亦為菜農中學管樂團指揮,透過實踐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雖學無止境,仍喜愛閱讀。


藝術展演,擴容為主

2016年08月 | 第十六期

07_張少鵬_01.jpg


澳門基金會及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研修院於五月底的時候,邀請了在澳門從事文化工作、具資歷且突出的人員參與了在北京有關藝術的研討會,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並且與澳門及北京的藝術前輩們作出深度的交流。是次行程一共為時七天,交流活動除專題講座外,亦包括劇目賞析。現以當中兩大項目作出分析,包括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16、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出及與鼓樓西劇場經理鬧鬧及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戈大立進行交流。現以交流過程中對北京以及內地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探討。


國家大劇院歌劇節提供了不少合唱經典,唯合唱團員之間的競爭心態,令音樂較難以和諧的聲音呈現於觀眾面前,聲音層次的缺乏,比如女低音聲部在和聲之中被淹沒。該場音樂會均以具中國特色的故事改編西方歌劇為主,現場觀眾不少,以學生團體為多。遺憾的是,在音樂會中,現場觀眾的表現令筆者汗顏,觀眾的咳嗽聲、整理包裝袋、互相交談等聲音不絶於耳。另外,在音樂之間離開座位,觀眾如坐針氈,座位上左搖右擺,樂章之間鼓掌,更甚者在音樂演奏期間鼓掌等行為的確需要改善。另外一場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初夏之舞》演出更令筆者感到惋惜,內地交響樂團的素質近年的確提升不少,在舞台上的演出可屬一流,但是沒有好的觀眾,再好的演出亦屬可惜。


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交流中,副院長戈大立認為常態製作的缺乏相信是澳門表演藝術界最大的問題。畢竟,藝團並不能單純以政府資助的形式進行一至兩場的演出,劇場的可持續性成為了發展所必需注視的一環。另外,在談及廣東話作為媒介在內地發展劇場方面,若然吸納內地觀眾群,普通話定當重要。然而,筆者認為廣東話劇場的保留是必需的,若將劇場定位在珠三角地區,廣東話劇場的生存空間仍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是政府支援的單位,根據鼓樓西劇場經理鬧鬧的說法,在北京能以私人形式存活的只有他們的單位,然而其劇場本身由國家以低租金形式提供。由此,在租務壓力上相對具優勢。鼓樓西的製作並不多,一年只有約三至四個,其餘近七至八個的製作均以場租方式收回成本,才能夠勉強收支平衡。即使具有源源不絶的觀眾,卻難以維持一個市場化的劇場。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值得澳門借鑒。


澳門表演藝術市場的優勢在於觀眾群的素質相對國內的確有明顯差別。另外,在表演團隊獲得政府的支援下,能夠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然而,在劣勢方面,市場的狹窄及對外發展的缺乏導致藝術市場產生了藝團之間互相擠壓,對現有觀眾群的爭奪並不能為市場帶來良好的發展環境,理應以擴容作為發展觀眾群的方向。未來藝術展演相信更應着墨於開發觀眾群。面向內地,尤以珠三角市場的發展相信能夠令藝術團體發展空間得以改善,國內巡迴演出等方式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