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職為會計師,亦為多個澳門動漫團體的成員。九十年代初起應邀於《澳門日報》上發表小說、漫畫及插畫作品,後期負責漫畫編劇。近年主要工作有主編「漫畫天地工作室」旗下漫畫書誌《MIND²》,及參與籌組「澳門動漫聯盟」項目「澳門動漫博覽會」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經濟騰飛,在港漫和日漫的熾熱風潮帶動下,好些志同道合的漫畫發燒友開始三五成群組織班底,利用課餘/業餘時間畫起漫畫來,先是自資出版發行,偶爾搞搞小型展覽,後來還應邀為報刊供稿。最初,發燒友們確實未有建立個人路向的概念,形式與畫風模模糊糊地在港漫與日漫之間游移,當年的作品以至成品在今天看來,難免令當事人失笑或汗顏,但確實,就是那些雖不足半桶水卻有一腔熱血的出品,奠下了今天澳門動漫發展的基石。
由早期的「地下組織」,發展至正式設立社團,以至如今在政策推動下的遍地開花,30年轉眼過去,環顧左右,當年一路走來的那些發燒友們,如今安在?有些人通過自身努力,已晉身至藝術家行列,與漫畫劃清了界線;有些則投身相關行業如設計、美術導師,卻也不再畫了;有些專注正職,只偶爾玩票畫一兩幅插畫;再有些轉而開發文創產品,建立個人品牌;無奈更多的是對漫畫創作失去了興趣與熱情,消聲匿跡。漫畫,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雖然重要,卻已成過去。當然,從青年畫到中年,飽經挫折歷練後仍堅持留守動漫陣營,出書辦展的,仍然有一批人在。這些中堅份子,窮半生精力為澳門原創動漫發展付出,值得致敬。
雖然今日潮流所趨,動漫被歸入文化創意產業行列,但無可否認,比對其他領域的藝術,則無論在主題選擇、內容表達,以至推廣渠道、受眾界別,都確有明顯分野。動漫如同文字一樣,本身只是一種載體,本來雅俗皆宜,例如蔡志忠的四書五經、先賢學說,或日本長篇漫畫常用的以特定行業為故事背景,看漫畫同時吸收知識;本澳也有不少創作人喜歡涉獵歷史、宗教、世遺等題材,近期也有以拳擊為題的真人真事長篇傳記式漫畫,但畢竟商業社會利潤掛帥,動漫產品絕大多數面向青少年,銷售娛樂消遣或官能刺激,畫面雖極盡燦爛吸睛,內裡卻通俗淺薄,單調乏味,甚至偏向某些特殊口味,而愛好者的思想心智卻會隨年月成熟,眼界也會拓闊,漸漸會覺得難以滿足,甚至厭倦。即使仍然在畫的,也會不斷思考探索,建立自己的風格,希望打造出商業漫畫以外的另一片天地,至於現實環境對於業餘創作的種種制肘,影響還是其次。
反觀其他藝術範疇,如文學、舞蹈、音樂、戲劇、曲藝、攝影,皆廣闊無垠,愛好者倘若潛心鑽研,盡可向深處無限發展,年深日久,其累積沉澱便愈發精彩;而動漫,雖也名為藝術,情況卻有些像一隻碟子,無論如何努力去吸納承載,也只有淺淺的一灘水,深沉不起來,固然近年動漫界出現跨界融合的新意念,有經典漫畫被改編為舞台劇,賦予第二次生命,但這些作品,一來並非一般業餘創作人力所能及,二來也已經是另一形式的藝術,而非漫畫了。
當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任何年代都總有人熱愛動漫,社會也在不斷發展演變,近年本澳濃厚的文創氛圍,與教育、經濟方面遠比上一代有利的條件,鼓勵更多青少年追夢,新成立的動漫社團多至令人眼花撩亂,更有些以獨立漫畫家的姿態成功立足,他們打破傳統框框,思維更活躍,構想更大膽。
澳門動漫,但願夢想延續,承傳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