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逸欣

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現為文字工作者,旅居英倫地區。曾參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展覽籌辦。亦擔任倫敦佳士得藝術學院的中國藝術課程講師,並為數家華文藝術雜誌之海外特約撰述。


新館址.新氣象:倫敦設計美術館

2017年02月 | 第十九期

03_林逸欣_01.jpg


在眾所期待之下,倫敦文創界中首屈一指的設計美術館(Design Museum),終於遷居新址完成並在11月下旬隆重開幕。該館的外觀整體是由知名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負責規劃,而室內部分則是由英國極簡主義大師約翰•帕森(John Pawson)設計主持。且其坐落於倫敦西區的肯辛頓大街(Kensington High Street),與鄰近的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和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等頂尖藝術機構為鄰。作為世上第一個以當代設計為主題的美術館,該新館將會是全球創意人和藝術家必經的朝聖之地。


文創靈感的互動平台


1982年間,一批活躍設計圈的領軍人物,包括羅伊•斯壯(Roy Strong)、特倫斯•康藍(Terence Conran)和史帝芬•貝利(Stephen Bayley)等人,為了凸顯當代工業設計的重要性,便在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旁的廢棄鍋爐房裡,舉辦了一系列的相關展覽,也就是舉世聞名的「鍋爐房項目」(Boiler House Project)。由於成績出眾並獲得廣大迴響,五年之後該項目便搬遷至泰晤士河南岸、靠近倫敦塔橋旁的舊式倉庫中,持續擴充營運內容和展示作品。日後隨即以「設計美術館」之名,正式對外宣告成立,成為史上第一個致力於收藏、研究和展示當代設計的藝術機構。三十多年來,設計美術館為大眾帶來了設計領域中,包括產品、服裝、建築、傢俱、平面、多媒體等各類項目的最新佳作名品。此舉不僅深刻影響觀眾的美學概念,更培育出眾多受其靈感啟發的創作者。


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參觀人潮和逐漸擴大的展覽規模之需,設計美術館的高層人員便開始著手找尋新館址的可能性。在經過多方努力之後,2008年時館方即選擇了位於肯辛頓大街上的一處舊地,來作為設計美術館的新居之所。就在新館開幕之後,館方預期每年的參觀人數將會達到50萬之上,並且更在館內包含一個常設展、兩個臨時展與400平方米的學習空間。另外還附設商店、餐廳和咖啡廳等,讓觀眾得以輕鬆自在地悠遊於館內展場中。除了提供一般人士的參觀服務之外,館方也設置駐館設計師的工作室、圖書文獻館,以及視聽教育設備等數項名目,讓更多專業人員能夠積極參與館內的展覽活動,並與館藏作品產生互動交流。


設計巧思的展示場所


為了慶祝新館開幕,館方舉辦的首要特展名為「恐懼和情愛─對複雜世界的回響」(Fear and Love: Reactions to a Complex World),旨在呈現當代社會對於世界快速變化的各種情緒反應,包括希望、懷疑、沮喪和憤怒等等。透過當前來自全球各地最具創意的11位設計師和工作團隊之作品,例如胡賽因•查拉雅‧(Hussein Chalayan)、瑪德琳•甘農(Madeline Gannon)、安德烈•捷克(Andrés Jaque)、原研哉(Kenya Hara)、麥塔海文(Metahaven)、奈里•奧斯曼(Neri Oxman)和馬可等人,體現出前衛性十足的裝置作品。該展並深度探討了當今生活裡的多項爭議問題和潮流現象,譬如像網路性欲(networked sexuality)、有情機械(sentient robots)、慢時尚(slow fashion)以及定居遊牧族(settled nomads)等等。展覽中創作者皆試圖說明設計並非只出現於商業和文化領域,其也可能成為聯繫個人精神和社會環境的跨領域媒介。由此美術館便擔當起思考辯論的中心場所,經由展示作品來彼此交換理念,並進而反省自身與他者關係,以凸顯出普世價值和多元主義。